田間詩人登臺,詩意綻放中國農民詩會
2025年3月,被譽為“田間詩人”的沂蒙二姐受邀參加2025中國農民詩會,在安徽池州杏花村與“大衣哥”朱之文、歌手田野等嘉賓同臺,以詩為媒,共繪鄉村振興畫卷。活動中, 她即興為池州特產鱖魚創作了一首“土味詩歌”,將煙火氣與詩意完美融合:
“這是魚嗎?這不是魚,這是熱油撞碎的江湖,這是王母盛宴上的押注……若問人間至味藏何處?灶臺煙火帶家書。”
這首詩歌不僅引發網友“舌尖上的共鳴”,更被贊為“最美的帶貨詩詞”,生動詮釋了文化賦能產業的無限可能。
從果農到詩人:
泥土芬芳中誕生的詩意人生
沂蒙二姐原名呂玉霞,是山東臨沂蒙陰縣一位53歲的普通果農。她扎根鄉土數十年,用詩歌記錄田野四季:
寫春:“這是年輪循環的波紋,大地睡醒的動人”;
詠秋:“楊柳有約春已歸,耕云種月待芳菲”;
嘆人生:“想與天斗,爭光陰半寸;想與命斗,不甘心隨波逐流”。
她的詩句摒棄華麗辭藻,以質樸語言直抵人心,短短一周賬號漲粉超20萬,單平臺粉絲量突破150萬。面對“AI代筆”的質疑,她淡然回應:“AI不了解我的生活,寫不了土味詩歌。”
詩會背后:鄉村振興的文化注腳
沂蒙二姐的走紅不僅是個人才華的展現,更是鄉村振興戰略下文化賦能的縮影。
齊魯大地孕育了辛棄疾、李清照等詩人,沂蒙二姐的詩作延續了這一文脈,成為“鄉土文化能人”的典型代表。
她以“新農人”身份,打破“農民只能面朝黃土”的刻板印象,展現農民群體對精神生活的追求。
她一手寫詩、一手帶貨,用詩意語言推廣家鄉蜜桃和池州鱖魚,助力蒙陰蜜桃年產值達16.5億元,池州鱖魚產業綜合產值突破15億元。
正如她所言:“沒有靈感時,就去干活,看到黃燦燦的桃子就有了落筆點。”
中國農民詩會作為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平臺,通過平臺搭建、培訓指導、文化融合、媒體傳播等多維度舉措培育農民詩人,激發其創作活力,助力鄉村文化繁榮。
這不僅培育了一批具有鄉土情懷的農民詩人,還推動了鄉村文化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隨著更多農民詩人的涌現,鄉村文化振興獲得了更深厚的精神動力。
秦腔:黃土高原上的千年搖滾
網友熱評:詩意的力量,喚醒春天的共鳴
“這是農家大姐嗎?不,是平凡里涌出的精彩絕倫!”
“她說的句子,我一輩子也寫不出來!”
“當鋤頭遇見詩行,土地便有了心跳。”
詩意棲居,鄉村未來可期。沂蒙二姐用詩歌證明,田間地頭既有稻浪翻涌的煙火氣,也有筆墨流淌的詩意棲居。她的故事激勵著更多“草根詩人”破土而出,為鄉村振興注入文化靈魂。正如中央一號文件所強調的,“加強鄉土文化能人扶持”,我們期待更多“沂蒙二姐”以詩為犁,耕出新時代的田園牧歌!
來 源:中國農民詩會
總監制:姚卜成
監 制:韓世雄
編 輯:張瓊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