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通人的印象里,醫院可是一個非常賺錢的行業。
只要去一次醫院,隨便花銷就是幾百上千元。
不過很少有人會想到,像醫院這樣的企業也會面臨倒閉的風險。
就在2025年的一月份,重慶的一家腫瘤醫院正式宣布停業。
這家醫院之前的規模相當龐大。
2025年的1月,重慶全域腫瘤醫院關門的消息引起了廣泛關注。
這家醫院總投資30億元,占地28畝,建筑面積達67.5萬平方米,規劃床位數為2500張。
該醫院于2022年6月開始接診,當時喊出了宏大的口號,計劃為2000萬群眾提供高水平醫療服務。
然而不到三年時間,不僅幾十億的資金消耗殆盡,還背負了超過5億元的債務。
如今,醫院已經徹底無法維持運營,大批員工離職,醫院也進入了清算程序。
這家醫院的起點可以說非常高,有三級專科醫院的資質,并且還有國資支持,受到地方政府的重點扶持。
即便如此,它還是沒能挺住。
消息傳出后,外界都感到十分驚訝,一家醫院怎么會倒得這么慘。
它剛起步時,確實聲勢浩大。
民間資本、國企控股以及地方國資共同出資,將醫院落戶在重慶萬州區。
這是一家定位為首家三級腫瘤專科醫院的醫療機構。
整個工程分為兩期建設,第一期設置1700張床位,第二期800張,總共2500張床位,規模堪稱巨大。
除了擅長的腫瘤治療外,醫院還開設了20個診療科室,覆蓋常見病和疑難雜癥,目的是為了方便周邊居民就醫。
人員方面,從全國各地引進專家,包括北京、江蘇和鄭州等地的大牌醫生,再加上本地的老資歷醫生,團隊實力雄厚。
在硬件設施上,醫院同樣毫不含糊,直接花費6億元購置質子治療設備,這種設備在全球范圍內屬于頂尖水平。
它可以精準打擊腫瘤細胞,同時醫院還投資4.2億元建設了質子中心。
此外,CT、核磁共振等常規醫療設備一應俱全。
開診時,醫院舉辦了為期半年的義診活動,單日接診人數上千,名聲迅速傳播開來。
但好景不長,麻煩很快就出現了。
其中最大的問題在于選址過于偏遠。
周圍多是工廠和工業園區,居民稀少,距離市區較遠,患者前來就診極為不便。
為了方便患者,醫院設置了接送點和轉診處,還安排專家輪值。
然而這種做法事與愿違,不僅沒有解決患者的困難,反而增加了許多運營成本。
更關鍵的一點是,治療費用過高。
雖然質子治療設備先進,但其使用成本極高,每分鐘需要花費10萬元。
一個療程下來,患者需要支付30到40萬元,而且這些費用不能通過醫保報銷。
普通患者根本無力承擔,而富人則傾向于選擇更有名的大醫院。
普通人付不起錢,有錢人又不愿意跑遠路,醫院的定位陷入尷尬境地。
資金鏈早已難以支撐,2024年關閉健康管理中心以節省開支。
但由于運營成本過高,加上過度檢查和重復收費被醫保部門處罰,醫院聲譽受損。
收入進不來,支出卻不斷增加,最終導致資金鏈斷裂,醫院自然走向倒閉。
他們快速失敗的原因,很大程度上與運營方式有關。
投入30億元,設備和專家都是頂級配置,但管理卻沒有跟上。
盡管設備性能強大,但維護費用高昂,每次開機都需要精確核算成本。
患者用不起這樣的設備,使得這些高端設備幾乎無用武之地。
醫療行業投入大且回報周期長,三甲醫院通常需要5到10年才能回本,腫瘤專科醫院的時間則更久。
醫療行業的起步需要巨大的投入,與很多人想象的不同。
初期回報速度很慢,三甲醫院一般要5到10年才能收回成本,腫瘤專科醫院所需時間更長。
管理層希望通過高端設備吸引患者,但卻忽略了成本控制,步子邁得太大,結果摔得很慘。
除了運營方的問題,患者的選擇也讓醫院陷入了困境。
質子治療每個療程需要花費30到40萬元,普通患者根本負擔不起。
如果有這個經濟能力,患者更愿意選擇北京、上海等地的知名大醫院,認為那里更加可靠。
顯然,這家醫院試圖走高端路線,但缺乏足夠的名氣,患者并不買賬。
普通疾病的治療費用昂貴,且無法使用醫保報銷,周邊居民更傾向于選擇價格實惠的公立醫院。
在大眾眼中,私立醫院無論是在收費還是醫療水平上,都不如公立醫院讓人放心。
只有不到16%的人會選擇私立醫院就醫。
全域腫瘤醫院既沒有公立醫院的醫保優勢,也沒有頂級醫院的權威地位,導致患者寥寥無幾,收入無法提升。
醫院希望依靠高端設備來撐場面,但患者并不認可,這條路顯然行不通。
他們過于依賴設備,這也成為了問題所在。
花費6億元購買質子治療設備,搭建4.2億元的質子中心,雖然技術全球領先,但使用成本極高。
一個療程就需要花費三四十萬元,即使療效再好,普通患者也難以承受。
醫院寄希望于通過設備吸引患者,但實際使用的人數極少,設備大多時候處于閑置狀態。
CT、核磁共振等設備雖然也需要投入資金,但相較于質子設備并不稀奇,周邊醫院也有類似設備,無法形成吸引力。
醫院投入巨資在設備上,希望通過技術打響名氣,但卻沒有考慮到使用人數有限,資金難以回收。
此外,像這種先進的治療手段并不在醫保報銷范圍內。
患者需要全額自費,即使醫院收費高也無可奈何,這也是導致其關門的重要原因之一。
醫院開業時有國資背景,但在運營過程中并沒有得到太多扶持。
這使得醫院失去了吸引力。
2024年,醫保部門對醫院進行處罰,曝光了過度檢查和重復收費的行為,進一步削弱了患者的信任。
當前的大環境讓民營醫院生存變得極其艱難。
想要在這樣的環境下存活下去,對他們來說實在困難重重。
而且這家醫院并不是個例。
2024年全國有超過1200家醫院破產,其中超過80%是民營醫院。
醫院數量增多,但患者數量并未同步增長,收支難以平衡。
人口減少,小城市的醫院尤其艱難,年輕人流向大城市,留下的是老年患者群體,需求相對較少。
2024年1月至11月期間,共有492件醫院破產案件被公開。
連公立醫院都難以維持,例如宿遷兒童醫院和廣州梅州醫學院附屬醫院相繼關門。
民營醫院更是難以為繼,完全依賴市場生存,缺乏政府支持,一旦支撐不住就只能倒閉。
重慶這家醫院投入30億元,僅兩年半時間便耗盡資金,背負5.19億元債務,成為這一波倒閉潮中的典型代表。
醫院倒閉的背后反映的是整個行業的壓力。
過去醫院靠國家財政供養,現在補貼減少,導致資金出現重大問題。
設備、人工和藥品等方面的開支巨大,收入增長緩慢,迫使醫院必須尋找新的出路。
公立醫院有兜底保障,能夠勉強維持,而民營醫院則完全依賴市場。
如果缺乏客流,就會陷入困境。
醫保政策趨嚴,患者更傾向于選擇可以報銷更多費用的公立醫院。
民營醫院收費高且無法使用醫保,日子自然不好過。
人口減少,醫院數量增加,競爭加劇。
患者流向公立醫院,民營醫院幾乎沒有機會。
行業正在發生變化,高投入低回報成為常態。
如果醫院找不到新的發展路徑,就只能陸續倒下。
參考信息:東方財富網:21世紀經濟報道 21深度|民營醫院破產了醫學界:30億建腫瘤醫院,開診2年后破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