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宣稱“穩賺不賠”“包教包會”的承諾,本身就違背了商業常識。
▲《法治日報》記者注意到,在多個短視頻平臺和社交平臺上出現了大量宣稱“擺個小攤就能衣食無憂”的博主。圖/網絡視頻截圖
文|關東客
“擺攤日常,兩小時賣兩三百斤鹵菜,月入10萬元!”近日,《法治日報》記者注意到,在多個短視頻平臺和社交平臺上出現了大量宣稱“擺個小攤就能衣食無憂”的博主,并在其賬號主頁和發布的視頻中或明示或暗示:可以添加私人社交賬號,交學費獲取“擺攤秘籍”。
但當學徒擺攤賺不到錢提出疑問時,這些人馬上就換了副嘴臉,有的說“每個人情況不一樣”,有的推諉責任說是學員“實踐中自己出了問題”,總之堅決不予退費。
擺個小攤一年掙幾十萬,可以迅速發家致富。這的確很令人心動。可殊不知很多“擺攤收徒”就是披著創業培訓外衣的營銷套路。許多博主通過夸大收益、營造熱銷假象吸引學員,甚至雇傭他人排隊造勢,制造虛假繁榮的場景。這種模式不僅誤導了學員,還涉嫌虛假宣傳和欺詐。
天上不會掉餡餅。表面上看,學會“擺攤秘籍”似乎是一條賺錢的捷徑。但所謂的“擺攤秘籍”,往往以高額的學費為代價,所謂的秘方不過是網絡上隨手可得的信息。學員們交了錢之后才發現,自己所學到的東西并不能帶來預期的收益,甚至有些人因為缺乏實際操作經驗而完全無法啟動自己的生意。
“擺攤秘籍”騙局之所以能夠得逞,一方面是由于部分人急功近利的心態作祟。在快速致富的誘惑面前,他們喪失了基本的判斷力,輕易相信那些不切實際的承諾,從而掉進騙子的陷阱。
另一方面,監管的相對滯后也為這些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網絡平臺的虛擬性和信息傳播的快速性,使得監管難度加大,相關部門難以及時發現和制止此類詐騙行為。
從法律視角看,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經營者應當提供真實、全面的商品或服務信息,不得作虛假或引人誤解的宣傳。而這些“擺攤收徒”的博主刻意夸大收益、隱瞞風險的宣傳行為已涉嫌欺詐。
更棘手的是,許多交易通過私人社交賬號完成,缺乏正規合同與交易憑證,受害者維權面臨舉證困難。平臺作為信息分發渠道,依據電子商務法理應承擔起內容審核責任,但目前的審核措施明顯滯后。部分平臺甚至因這類內容帶來的高流量而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客觀上形成了共謀關系。當違法成本遠低于收益時,這類騙局自然會野蠻生長。
面對“擺攤收徒”亂象,監管部門應當將營利性創業培訓納入特殊監管范疇,對經營主體做好備案和資質審核,并提高對違法違規行為的懲罰力度。
平臺方也需完善算法規則,對含有絕對化收益承諾的內容進行限流或標注風險提示,同時建立便捷的投訴舉報通道。
對普通公眾而言,更需要建立理性的創業認知。任何商業活動都遵循基本的市場規律,需要考慮供需關系、成本控制和風險管理等要素。那些宣稱“穩賺不賠”“包教包會”的承諾,本身就違背了商業常識。在選擇創業指導時,應當優先考察培訓機構的資質、口碑,核實成功案例的真實性,避免沖動決策。真正的商業智慧從來不在所謂“秘籍”里,而在腳踏實地的實踐中。
撰稿 / 關東客(職員)
編輯 / 遲道華
校對 / 楊利
新京報評論,歡迎讀者朋友投稿。投稿郵箱:xjbpl2009@sina.com
評論選題須是機構媒體當天報道的新聞。來稿將擇優發表,有稿酬。
投稿請在郵件主題欄寫明文章標題,并在文末按照我們的發稿規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職業、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以及銀行賬戶(包括戶名、開戶行支行名稱)等信息,如用筆名,則需要備注真實姓名,以便發表后支付稿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