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身在廣州或上海,或許在過去七天里都曾與地鐵、商超里“為中國本土犬正名”的公益廣告不期而遇。這組在上萬的通勤者眼中平均停留時間不超過3秒的廣告畫面,卻在4月4日世界流浪動物日來臨之際顯影出鋒利的社會切片。
“為中國本土犬正名”公益廣告。
近年來,寵物行業(yè)在全球范圍內呈現出蓬勃發(fā)展的態(tài)勢,全球寵物經濟正以破竹之勢重構商業(yè)版圖。但與寵物經濟狂飆突進的今天相對應的是,那些沒有“品種光環(huán)”的生命,比如“中華田園犬”,正被遺棄在文明的裂縫里。
“中華田園犬”,正被遺棄在文明的裂縫里。
《2024年中國寵物行業(yè)白皮書》顯示,全國流浪狗約4000萬只,流浪貓約5000萬只。雖然近年來“領養(yǎng)代替購買”、TNR等觀念開始逐漸普及,但它們的生存狀況依然十分嚴峻,被驅趕、追捕甚至虐殺仍在上演。在人與動物頻繁發(fā)生矛盾的過程中,也并非只有流浪動物深受其害。
城市人寵矛盾頻發(fā),
原因何在?
令人心痛的故事,我們已經看得太多。
2024年,江西贛州一對母女在公園散步時遭四條未拴繩的大型犬撕咬,事件震驚全國;北京小區(qū)保安踢打流浪貓,引起業(yè)主憤怒……這類人與動物的沖突,正以極端形式刺痛公眾神經。
這些事件的背后,是數以百萬計的流浪動物在城市夾縫中掙扎求生。
“咕嚕”是一只被救助的流浪無毛貓。“品種貓也出來流浪?”這是很多人在見到“咕嚕”時會發(fā)出的疑問。但在得知它兩條前腿有先天畸形、難以根治之后,很多人都會發(fā)出一聲意味深長的嘆息:一只有著先天疾病的貓,無論品種多么“高貴”,也很難為它的原主人帶來經濟利益。在高昂的醫(yī)療費用之下,它的原主人做出了最簡單也最不負責的選擇——讓它成為一只流浪貓。
被救助的無毛貓“咕嚕”。
像“咕嚕”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除了個別疑似走丟的“名貴品種”之外,還有許多所謂的“土貓土狗”,它們中的大部分實際上都是商業(yè)繁殖的產物。
對于“品種”的過分追求,導致部分無良的商業(yè)繁殖場為追求利潤最大化,肆意利用寵物近親繁殖,導致后續(xù)一系列的問題:近親繁殖下的幼崽容易先天不足;而為“配種”所用的貓狗,則被視作機器,它們失去繁殖能力后即被遺棄。所謂的“土貓土狗”,有一部分就是這些被遺棄的品種貓狗的后代。
流浪動物危機的癥結,或許在于人們對品種的過度偏愛,狂奔的寵物經濟與長期失靈的行業(yè)監(jiān)管之間形成的巨大斷層。這些流浪動物因為數量急劇擴張,逐漸進入人們的生活范圍,而公眾與它們的矛盾,因此被進一步激化,形成惡性循環(huán)。
當生命成為流水線上的產品,許多人就很難對它產生敬畏了。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流浪動物的擴張,本質上是“人”的罪過。
主持人張越曾在她的播客“她的房間”節(jié)目中提到,她曾經領養(yǎng)救助過一只名為“丟丟”的中華田園犬,并精心養(yǎng)了起來,但出門遛狗時總會遇到嫌棄“丟丟”的寵物主人。張越覺得很無奈,“為什么要把人類社會里那么愚蠢的等級觀念,放到可愛的動物身上呢?!”
關于張越老師與中華田園犬“丟丟”的故事,請關注小宇宙播客節(jié)目@她的房間。
人與動物共存的理想家園,
會是什么樣子?
許多人將如今流浪動物的泛濫歸因于“監(jiān)管缺位”,但如果沒有社會層面的共識,立法也只是空中樓閣。在專業(yè)的動物保護工作者來看,這其實互為因果。北京愛它動物保護公益基金會(簡稱“它基金”)的工作人員告訴我們,因為無序繁殖和無責遺棄已經造成惡果,流浪動物的數量太多,目前實在難以設立足夠的地方處理和安置這些動物。
這或許應當先從建立一種共識開始——“人與動物,到底應該保持一種怎樣的關系?”
許多學者認為,經過漫長的相互影響、相互依賴的歷史,人類與動物已經形成了事實上的共生社會。在一個理想的社會模型中,人類可以有權利選擇要不要親近動物,但同時也應當預留動物在城市等公共空間中存在的可能性。
這種理想的“共生社會”到底會是什么樣子?它基金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理想社會的圖景——
想象一下,自從鄰居把房間做好隔音后,喜歡看家的狗狗再也沒有影響過你的睡眠了。你睡了一晚好覺,清晨打開窗戶,幾只戴熒光項圈的貓在樓下巡邏,綠光閃著“已絕育”“已免疫”“待領養(yǎng)”等字樣。咖啡店碰到周叔,他正在玻璃房的無動物區(qū)看報。在咖啡店外的草坪上,治療犬和孩子們在玩鬧。十年前還有動物糞便的街道,現在干凈得能躺下看云。轉角的電子屏跳著藍字:"全國年度數據:0棄養(yǎng),0虐待。"抬頭看見城市地標建筑上的樓宇廣告:"每個生命都有坐標。"
人與動物和諧共處。(圖/圖蟲創(chuàng)意)
與“它”共處的家園,
離我們還有多遠?
對于普通人來說,這種“理想模式”或許很難想象或理解,但建立人寵共存的社會共識、逐步消除誤解與對立,就已經跨出了第一步。
回到文章開頭我們說的,繼2023年名創(chuàng)優(yōu)品向它基金捐贈1000萬,成立了「名創(chuàng)優(yōu)品小動物保護公益基金」后,今年,在3月23日「世界小狗日」這天,它基金和名創(chuàng)優(yōu)品又聯合發(fā)起的一場“人,別叫我土狗"的公益活動,實質上是要對大眾認知進行一種矯正:愛和品種無關。
它基金和名創(chuàng)優(yōu)品聯合舉辦“人,別叫我土狗”公益活動。
這也是多年來它基金所努力的方向,落實到具體行動方面,就是推動“領養(yǎng)代替購買”,希望更多的愛心人士能夠打破偏見,發(fā)現“土狗土貓“的好。去年至今,它基金和名創(chuàng)優(yōu)品聯合全國的公益組織,已經在全國30余場公益領養(yǎng)活動中幫助超400只流浪動物找到新家。據了解,其中的“中華田園犬”專場領養(yǎng)活動目前還在進行中。
領養(yǎng)活動現場。
另一方面,對于那些有志于救助流浪動物的人而言,它基金要做的是幫助他們改變錯誤的認知,比如”只喂不養(yǎng)”“不絕育散養(yǎng)”,看似是奉獻愛心,實則是進一步加劇流浪動物在野外生存的難度,促使流浪族群進一步擴大。目前在國內外,最受認可的流浪貓治理方式就是“TNR”,即“抓捕—絕育—放歸”,用最低的成本和人力,平衡因人為干預造成的流浪貓數量過多的現象。
廣州越秀公園TNR生態(tài)科學治理。
目前,名創(chuàng)優(yōu)品小動物保護公益基金以廣州越秀公園作為試點開展了新的嘗試,截至2024年已經為160只流浪貓完成了TNR流程,園區(qū)內流浪貓絕育率達到70%,極大地改善了周邊居民、公園游客與流浪動物之間的關系。
以廣州越秀公園作為試點,截至2024年,已經為160只流浪貓完成了TNR流程。
建設人與動物的共同理想家園,這注定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值得慶幸的是,許多人選擇邁出了這一步。在今年4月4日世界流浪動物日來臨之際,希望更多人做好準備,去為這些無辜的生命做些什么。
或許,人類在與動物的相遇過程中,注定需要學著對抗自私的本能,去嘗試在尊重、理解、平等的基礎之上,為對方做些什么。就如張越所言,“這個世界變好,不在于英雄史詩,而在于每個普通人愿意‘多做一點點’。”
當你在名創(chuàng)優(yōu)品門店看到他們與它基金合作的“公益藍”專區(qū)的時候,恭喜你,或許也看到了世界在變好的路。
名創(chuàng)優(yōu)品公益藍專區(qū):每售出1個公益藍商品,名創(chuàng)優(yōu)品將捐贈給它基金1元善款用于流浪動物的科學救助。
(關于流浪動物救助的詳細內容,請關注“它基金”微信公眾號)
作者:想想
校對:遇見
排版:嘻嘻
封面:圖蟲創(chuàng)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