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訊社青海訊(記者 保積來 通訊員 孔繁莉)初春時節,浩門河碧波蕩漾,成群赤麻鴨在淺灘覓食,白鷺悠然翩飛,倒映在如鏡的河面上,構成了一幅生機盎然的生態畫卷。這正是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回族自治縣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的真實寫照,展現出生態治理與產業創新的“雙向奔赴”。
生態向好:“貴客”云集見證生態蝶變
“這幾年,河里的水鳥越來越多了。以前難得一見的白鷺,現在經常能看見?!薄耙淮笕狐S鴨(赤麻鴨)在岸邊活動,連‘仙鶴’(黑頸鶴)也來了?!比缃竦年幪镟l村民提起這些鳥兒都特別自豪。陰田鄉位于門源縣東部,浩門河南岸,近年來,通過對浩門河流域生態治理,浩門河生態環境持續向好,吸引了眾多珍稀鳥類落腳。
為守護這一生態成果,陰田鄉黨委、政府深入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責任體系,充分發揮河湖長、林草長、路長作用,構建全方位生態保護管理網絡。同時,持續加強河湖濕地保護、推進永久基本農田管控、穩步開展國土綠化行動,嚴守資源利用上線、環境質量底線和生態保護紅線。
“我們致力于加強河湖濕地的保護治理,并推進國土綠化工作。看到越來越多的水鳥選擇在此棲息,是對我們工作的最大肯定?!标幪镟l黨委書記馬海青表示。
與此同時,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群眾生態意識提升,積極組織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從村容村貌、居住條件到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全面發力。通過開展“五星級文明戶”“美麗庭院”“最美家庭”等創建活動,完善《村規民約》,推行《村莊環境衛生公約》,引導群眾形成良好環保習慣,實現生態治理全民參與、共建共享。
綠富同興:生態優勢變身發展動能
生態之美帶來了發展機遇。陰田鄉立足生態資源優勢,打造“河畔生態露營基地”,積極探索“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路徑,生態環境的改善不僅讓水鳥“用翅膀投票”,更帶動了鄉村綠色經濟。項目投資200萬元,建成生態露營區、徒步觀景棧道等設施,配套環保廁所和垃圾分類系統,實現生態“零破壞”。
2024年試運營50天期間,日均游客量達400余人次,高峰期突破2000人次,帶動當地勞動力就業10人,農畜產品銷售額超7萬元。
“基地開業后,我不僅能在露營區務工,還能銷售自家農產品,家門口就把錢掙了!”陰田鄉措隆灘村村民沙存業喜笑顏開。
為推動2025年高質量運營,當地鄉黨委政府與第三方經營主體積極對接,謀劃“濕地+旅游”“露營+觀鳥”等新業態?!氨Wo生態不是負擔,而是發展機遇。”陰田鄉黨委書記馬海青說,“我們要讓游客看最自然的風景、吃最地道的農家飯,讓露營基地‘活’起來,生態旅游‘火’起來,鄉村經濟‘熱’起來。”
共贏之路:構建生態、生產、生活“三生融合”新格局
生態保護和民生改善從來不是單選題,而是可以兼顧共贏的發展路徑。在門源縣委的統籌部署下,陰田鄉緊抓生態旅游機遇,實施“家門口創業”扶持計劃,引導群眾積極投身鄉村經濟發展。
在陰田鄉大溝腦村,朱發山夫妻依托省級非遺“地鍋燜烤技藝”開設農家山莊,不僅售賣自家產品,還帶動村民將酸奶、奶皮、土雞、野菜等農家特產統一加工、銷售,實現共同增收?!叭ツ?月開業,10月歇業,整體收入還不錯。今年準備重新裝修、擴大規模,吸引更多游客?!敝彀l山信心滿滿。
就地取材、特色經營,加之政策支持,群眾切實感受到:守護綠水青山,不僅是責任,更是一條通往美好生活的致富路。
近年來,門源縣依托高原生態資源稟賦,堅定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道路,積極構建“生態+”產業體系,打造生態旅游、綠色農牧等產業集群。全縣新發展農牧家樂15家、露營基地5處,評定星級接待點3家。2024年共接待游客296.29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2.24億元,分別同比增長47.85%和20.29%,實現“空氣能賣錢、風景可變現”。
從門源縣政府工作報告中了解到,2025年,門源縣將加快國家生態文明示范縣創建,穩步推進國家公園特許經營,探索森林碳匯交易、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發展清潔能源、森林旅游、林下經濟等綠色產業,推動生態“顏值”向經濟“產值”轉變。
從生態保護到產業升級,從“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門源縣正以一場生態與發展的“雙向奔赴”,書寫新時代高原縣域高質量發展的精彩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