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館璽印篆刻館依托豐富館藏的同時,與考古所等收藏單位展開合作,將不定期更換展品。
2025年更換的展品除館藏璽印、篆刻、印譜之外,還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陜西第一工作隊在2009年于大明宮考古出土的唐代封泥和西泠印社藏《西泠八家印選》印屏。
蛇鈕銅印
璽印篆刻館展廳原陳列有秦“浙江都水”“瑯左鹽丞”“廄印”和三國“魏蠻夷率善仟長”四枚蛇鈕銅印。
秦“浙江都水”
尺寸:縱2.5厘米,橫2.5厘米,高1.75厘米
秦“瑯左鹽丞”
尺寸:縱2.5厘米,橫2.5厘米,高1.7厘米
秦“廄印”
尺寸:縱2.4厘米,橫1.4厘米,高1.44厘米
三國“魏蠻夷率善仟長”
尺寸:縱2.2厘米,橫2.25厘米,高2.2厘米
新近增加三枚蛇鈕銅印:秦“字丞之印”和西晉“晉蠻夷率善仟長”(兩種)。
秦 “字丞之印”
尺寸:縱2.3厘米,橫2.3厘米,高2.05厘米
西晉 “晉蠻夷率善仟長”
尺寸:縱2.23厘米,橫2.24厘米,高2.1厘米
西晉 “晉蠻夷率善仟長”
尺寸:縱2.25厘米,橫2.28厘米,高2.24厘米
大明宮出土唐代封泥
此次展出的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陜西第一工作隊藏的四件有代表性的唐代封泥。這也是此批封泥自2009年在西安大明宮太液池北岸出土以來,首次公開亮相。
滄州之印
睦州之印
硤州之印
□州大都督府之印
大明宮太液池北岸灰坑出土的四件唐封泥
晚明四印
用象牙作印是明代文人的風尚。此次上新的兩枚牙章,一為徵明款牙章,內(nèi)容為陶弘景《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被《丁丑劫余印存》一譜錄為首印而聞名;另一為允明款“停云”,或為文徵明所持用。汪關(guān)刻“自是時人參不透,冤余作意傲公卿”石章和歸昌世刻“不藏秋毫心地直”石章流傳有序,曾著錄于《飛鴻堂印譜》,為小石山房舊物。
明 徵明款《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牙章
尺寸:縱2.07厘米,橫1.95厘米,高3.26厘米
邊款:弘治辛酉,徵明。
跋款:清儀閣舊物,今歸當湖葛氏。王禔拜觀。
華篤安、毛明芬夫婦捐贈。
明 允明款 “停云”牙章
尺寸:直徑1.4厘米,高4.9厘米
邊款:徵明吾友兄:近日聞得目疾復發(fā),以致畫作堆積,用筆不準。因節(jié)役送上來札,待至重九登高,侯駕邊插茱萸暢敘耳。允明。
明 汪關(guān)刻“自是時人參不透,冤余作意傲公卿”石章
尺寸:縱4.94厘米,橫4.90厘米,高4.02厘米
邊款:尹子。
明 歸昌世刻“不藏秋毫心地直”石章
尺寸:縱3.44厘米,橫3.06厘米,高2.93厘米
邊款:休。
《十六金符齋印存》26冊本
尺寸:縱28.9厘米,橫17.2厘米
清代吳大澂輯。《十六金符齋印存》傳世版本繁多,此為吳氏家藏本,冊首韻目為吳湖帆所書。輯錄古璽、漢魏官私印千余方,是研究古代璽印的重要參考資料。
《寶印齋印式》1冊本
尺寸:縱24.5厘米,橫16.1厘米
明代汪關(guān)輯,成譜于萬歷四十二年(1614)。全書分兩卷,每頁六至八印,收錄汪關(guān)自藏秦漢魏晉官私印和汪關(guān)自刻作品。
西泠印社藏《西泠八家印選》印屏
此印屏于1904年制成,匯輯了浙派代表人物西泠八家的作品。印屏共16件,每次展出四屏,將分四次輪番與觀眾見面。有王福廠題耑并跋:“光緒甲辰夏日山陰吳潮小岡父手拓,計四分(份)。潛泉、葉舟、鶴廬、福廠各得其一。”此為丁輔之(鶴廬)舊藏,現(xiàn)藏西泠印社。
供稿丨青銅研究部
初審丨孔品屏、石維塵
終審丨湯世芬
特別聲明:本文經(jīng)上觀新聞客戶端的“上觀號”入駐單位授權(quán)發(fā)布,僅代表該入駐單位觀點,“上觀新聞”僅為信息發(fā)布平臺,如您認為發(fā)布內(nèi)容侵犯您的相關(guān)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