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3 月 29 日,美國夏威夷州瓦胡島的海濱別墅里,90 歲的理查德?張伯倫在家人陪伴下平靜離世。這位曾以《荊棘鳥》中拉爾夫神父一角風靡全球的演員,因中風并發癥告別了他熱愛的舞臺與銀幕。
兩天后,本是他的 91 歲生日,而他的離去,也為好萊塢黃金時代寫下了又一悲傷注腳。
從 “萬人迷醫生” 到戲劇狂徒
1934 年 3 月 31 日,張伯倫出生于加州洛杉磯一個普通家庭。少年時期,他曾夢想成為畫家,卻在大學期間偶然接觸戲劇,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1958 年,24 歲的他憑借俊朗外形與獨特氣質踏入影視圈,卻在長達三年間只能出演龍套角色。直到 1961 年,ABC 電視臺的醫療劇《季爾德醫生》找上了這位 “新人”。
這部講述實習醫生成長的劇集,讓張伯倫一夜成名。劇中他飾演的喬納森?季爾德醫生,以溫柔眼神與堅定信念成為萬千觀眾的 “理想情人”。
據劇組透露,該劇播出期間,張伯倫每周需親筆回復超過萬封粉絲來信,其人氣可見一斑。但這位演員卻在事業巔峰期做出驚人決定:1970 年,他突然移居英國,投身莎士比亞戲劇舞臺。
莎翁舞臺上的 “叛逆者”
初到倫敦的張伯倫,選擇在老維克劇院出演《哈姆雷特》。消息一出,輿論嘩然 —— 美國電視明星演莎士比亞?質疑聲鋪天蓋地。但當大幕拉開,他以充滿張力的表演征服了挑剔的英國觀眾。
《泰晤士報》評論稱:“任何對這位美國演員嗤之以鼻的人,都會在謝幕時收回偏見。” 此后五年間,他接連挑戰《李爾王》《奧賽羅》等經典角色,徹底擺脫了 “花瓶” 標簽。
這段經歷重塑了他的表演理念:“戲劇教會我如何用靈魂呼吸。” 帶著這份沉淀,張伯倫于 1975 年重返好萊塢,開啟了 “迷你劇之王” 的傳奇時代。
《荊棘鳥》:信仰與欲望的永恒博弈
1983 年,改編自考琳?麥卡洛同名小說的迷你劇《荊棘鳥》,成為張伯倫演藝生涯的巔峰之作。他飾演的拉爾夫神父,既是虔誠的神職人員,又是深愛女主梅吉的世俗之人。
劇中,他將角色內心的掙扎演繹得淋漓盡致:當梅吉質問 “上帝和我,你選誰” 時,張伯倫的眼神從灼熱轉為死寂,嘴角的顫抖讓觀眾心碎。
憑借這一角色,他第二次斬獲金球獎視帝(此前因《幕府將軍》獲獎)。該劇全球收視超 3 億,劇中主題曲《The Music of Goodbye》至今仍是影視經典。制片人曾透露:“拉爾夫神父需要兼具神性與獸性,而理查德做到了。”
隱退與回歸:從銀幕到畫布的自我放逐
90 年代后,張伯倫逐漸減少影視工作,移居夏威夷重拾繪畫舊夢。他的抽象畫作曾在檀香山藝術博物館展出,評論家稱其 “用色彩延續了表演的詩意”。
2010 年,他與相伴 30 年的同性伴侶馬丁?拉貝特宣布分居,卻在晚年重新同居。這段低調的感情,恰如他始終不愿公開出柜的選擇 ——“我更希望觀眾記住我的角色,而非私生活。”
巨星遺產:演技派的教科書
張伯倫的演藝生涯跨越 60 年,四獲艾美獎提名,三次金球獎加冕。他的表演風格融合了 Method Acting 的沉浸與古典戲劇的優雅,《綜藝》雜志評價其 “能用一個眼神完成別人十句臺詞的表達”。后輩演員如休?杰克曼、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均曾公開表示受其影響。
傳奇謝幕,角色永生
在生命的最后歲月,張伯倫常說:“演員的使命,是讓虛構成為永恒的真實。” 他做到了。當我們重看《荊棘鳥》中拉爾夫神父在暴雨中狂奔的場景,當《幕府將軍》里他飾演的約翰?布萊克 thorne 揚帆起航,那些角色依然鮮活如初。
90 歲的他,最終在夏威夷的碧海藍天中,完成了自己的謝幕演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