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會在開篇用這句話:“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這兩天,剛好看到3月30日央視《面對面》中,經濟學家朱民談起比亞迪時泛紅的眼眶,我就想起這句話。那天他在鏡頭前哽咽的樣子,不正是咱們這代人見證中國制造從“山寨貨”到“硬科技”的真實寫照嗎?
我很早之前去買油車的時候,如果單純的國產車,很多人心里的第一印象就是做工不好,甚至除了價格之外,后期維修費用肯定高?,F在,我開著國產新能源車,完全不用這種顧忌,甚至于現在的國產新能源車不管是外形還是智能化,性能還是綜合性都不輸于國際品牌。這種反轉,可不是天上掉下來的。
朱民把中國制造分成三個階段,簡直說到我心坎里了。咱們前二十年確實只能拼價格——我表姐在服裝廠天天趕工,八億件襯衫才能換架飛機,聽著都心酸。后來開始抓質量,但老外還是覺得我們只會“便宜大碗”。直到最近十年,親眼見證比亞迪這些企業把“中國智造”四個字擦得锃亮。
你們知道刀片電池實驗室的故事嗎?工程師們為頭發絲1%的精度較勁到凌晨,德國專家直搖頭的技術硬是被他們啃下來了。這不就是《論語》說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嗎?現在中國有6000萬工程師,比美日德加起來都多,這些穿著工裝在實驗室熬夜的身影,才是真正的國家寶藏。
最讓我熱血沸騰的是看到比亞迪電動車在歐洲賣到國內兩倍價錢。當“天神之眼”智駕系統讓德國工程師驚嘆,中國制造正在完成從產品輸出到價值輸出的質變。這讓人想起百年前張謇“實業救國”的吶喊,想起錢學森“中國人不比外國人矮一截”的豪情。今天的中國制造,不再是簡單的商品集合,而是承載著文明復興使命的創新載體。正如朱民所言,這種崛起是“一代人的驕傲”,因為每個螺絲的緊固、每行代碼的編寫、每次技術攻關的突破,都在重構世界對“中國創造”的認知。
說實話,這條路走得真不容易。從三十年前的小電池廠,到現在敢和特斯拉掰手腕,比亞迪的故事就是中國制造的縮影。下次有人再說“中國只會模仿”,我一定要把朱民那句話甩過去:“我們最大的資本是幾千萬把青春獻給實驗室的工程師!”
站在新起點上,中國制造早就不只是跟跑者了。我們在制定標準、開辟賽道,甚至重新定義什么是好產品。就像那支歷經淬煉的寶劍,經過三十年磨礪,終于寒光出鞘——這梅花香,我們聞得到,世界更聞得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