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市寶興殯儀館的工作間里,徐軍俯身端詳一具遺體。鑷子夾起一縷發絲,在燈下細細修剪,再小心翼翼植入眉骨——這個耗時數小時的“微雕植眉”過程,是他近30年職業生涯中最尋常的場景。作為全國殯葬行業屈指可數的“上海工匠”,徐軍的雙手不僅重塑逝者的面容,更在生死之間架起一座慰藉的橋梁。
徐軍(左)向徒弟講解面部雕塑。
寶興殯儀館缺人 你要不要試試?
1996年,27歲的徐軍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原本計劃出國闖蕩的他,因故受阻陷入迷茫。就在這時,身為民政老職工的父親問他:“寶興殯儀館缺人,你要不要試試?”就這一句話讓他與殯葬行業結下不解之緣。
進寶興后有兩條路,一是去車隊,二是去化妝間?;叵肫甬敃r的情景,徐軍笑道:“我覺得開車太機械化,而且我不喜歡整天和機械打交道?;瘖y間里反而可以學到些技術的東西,我感興趣?!?/p>
剛踏入職場,徐軍是以臨時工的身份開啟他的殯葬生涯的。工作環境可算不上友好,每天都要面對刺鼻難聞的氣味,還有形態各異、狀況復雜的遺體。
但徐軍骨子里就有一股不服輸的勁兒,他說:“我這人天生膽子大,沒被這些嚇住,第二天就壯著膽子上手給遺體化妝了?!?/p>
就靠著這股子鉆研的勁頭,僅僅兩年時間,他就脫穎而出,轉正成為組里唯一一個能獨立完成從清潔、防腐到化妝全流程操作的初級工。
2001年,對于徐軍來說,是職業生涯中至關重要的一年。上海市首次舉辦殯葬行業技能大賽,這個消息一傳來,徐軍滿心都是興奮與期待,他一頭扎進訓練里。結果在所有參賽人員中考了第一名,獲得當時的上海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頒發的“尸體整容”“尸體防腐”兩項高級工證書。從初級工直接升到了高級工,實現了職業生涯的重大跨越。
死亡學教育 更像是一場生命對話
2002年,徐軍迎來了職業生涯的重要轉折點。經過層層選拔,他被選派到加拿大玫瑰山莊學院學習死亡學。這所學院以系統的死亡教育課程聞名,課程涵蓋生命倫理、臨終關懷、遺體處理技術等多個領域。在異國他鄉的學習中,徐軍不僅接觸到西方先進的遺體整容技術,更深入理解了死亡教育的核心價值。
“這是我們第一次系統性地近距離接觸到他們的工具、雕塑、色彩以及防腐設備等?!毙燔姼嬖V記者,加拿大玫瑰山莊學院是世界上最好的死亡學教育的學院之一,那里專業的死亡學培訓,讓他們了解到世界上最先進的死亡研究到了何種層次、發展趨勢、研究動向?!白屛覀兝斫饬耸澜缟献钚录夹g與發展前景,讓我們看到有很多東西可以學,不再局限于狹窄的領域?!?/p>
在加拿大學習期間,徐軍還參與了當地殯儀館的實踐項目。他發現,西方殯儀館非常注重家屬的情感支持,設有專門的哀傷輔導室,配備心理咨詢師。這種“身”與“心”并重的服務模式讓他意識到,殯葬工作不僅是技術活,更是一項需要共情能力的人文關懷事業。
這次國外的學習經歷一下子為他打開了眼界。徐軍回國后,與團隊開創性地研發了口腔閉合器、防腐注射一體機等實用工具。這些工具經過實踐檢驗,效果顯著,已經在全國范圍內得到推廣應用。
為逝者種出260根眉毛 我們的工作是有價值的
多年來,徐軍始終覺得,這項工作一頭關聯著逝者的尊嚴,另一頭直抵生者的內心,是服務,也是撫慰。
有一次,館里送來一具花季少女的遺體,由于是非自然死亡,面容損毀嚴重。
“女兒的生命在花季隕落,白發人送黑發人,我深深明白那種痛不欲生的感覺。”家屬的這種痛苦和哀傷,表現在提出了近乎“苛求”的高標準:還原孩子的容顏?!拔抑?,這是失去愛女的爸爸媽媽最直接的要求,也是我們最緊急的任務。”
看著家屬悲痛欲絕的模樣,徐軍腦海中突然閃過一個大膽的想法:為了使其眉形更加立體,用逝者的頭發絲一根一根種出眉毛!
身高1米82的徐軍,就那么長時間趴在操作臺前,全神貫注地投入到這項精細的工作中。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3個小時悄然流逝,他始終保持著一個姿勢,汗水不停地從額頭冒出,順著鼻尖滾落,滴在操作臺上,但他渾然不覺。
“一條眉毛一般有250至260根,即使是熟練工也要耗費2至3個小時?!毙燔娬f,畫眉和貼眉,都不及種植逼真。
家屬再次看到女兒的面容時,少女那曾經熟悉的姣好面容仿佛又回來了。“當我看到逝者父母哀傷稍有緩釋時,我覺得我們的工作是值得的,我們的工作是有價值的。”
給故人沐浴 中國也有“入殮師”了
以往,化妝組的工作大多在幕后,與家屬溝通交流較少。徐軍認為,這樣難以真正滿足家屬的需求。于是,他積極推動工作模式的轉變,主動加強與家屬的溝通。他耐心傾聽家屬的訴求,深入了解逝者生前的喜好和特點,并將這些信息融入遺體整容和服務中。
徐軍在主導“厚德堂”的改建工作時,積極引入具有“日本專業沐浴”操作技能的團隊,首創了有著國內“入殮師”美譽的“凈離別”故人沐浴服務項目。
“我們是在充分考慮家屬感受和尊重逝者的基礎上推出的?!边@個項目為逝者提供細致、溫馨的沐浴服務,讓逝者干干凈凈、體體面面地離去,贏得了逝者家屬的廣泛贊譽。
“厚德堂的那塊地方本來是化妝間的一部分,劃出去改建的初衷就是要讓這里成為非常溫馨、漂亮,具有多功能對外服務能力的場所,不單是沐浴,也可以當面更衣、化妝、守靈,引入的是最好的服務?!?/p>
如今,科技飛速發展,徐軍和他的團隊緊跟時代步伐,積極探索3D打印技術在遺體修復中的應用。
“通過生前照片,利用先進的建模技術,我們能精準地還原逝者的面部特征。面對一些面部損毀嚴重、傳統修復手段難以實現理想效果的遺體時,3D打印技術就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為逝者重塑面容帶來了新的可能。”據悉,傳統雕塑一般只能還原60至75%,而3D打印則能提升至94%。“科技可不只是冷冰冰的工具,它完全可以成為讓生命告別變得更有溫度的得力助手?!?/p>
對待每個案例 像雕琢藝術品那樣用心
徐軍深知,殯葬行業想要持續發展,離不開“傳幫帶”,更需要系統化的人才培養體系。為此,他花費了整整五年的時間,深入整理老師傅們多年積累下來的寶貴經驗。在這五年里,他無數次與老師傅們促膝長談,詳細記錄每一個技術要點、每一個特殊案例的處理方法。
最終,他將這些整理成冊,編寫成了《遺體防腐整容實用手冊》。這本手冊一經問世,就受到了廣泛關注,成了全國殯葬院校的重要教材,為培養新一代的殯葬專業人才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指導。
在他的悉心教導下,徒弟劉峰刻苦鉆研,成功考取了國家二級整容師資格證書。許培培、王璠等徒弟,也在全國技能大賽中表現出色,摘金奪銀。
在“禮敬生命勞模工作室”里,徐軍帶領著一支跨部門團隊,共同攻克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他經常對工作室里的年輕人語重心長地說:“咱們對待每一個案例,都得像雕琢一件珍貴的藝術品一樣,精雕細琢,容不得半點馬虎;更要把每次服務都當成自家的事來對待,用心去做,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為逝者和家屬做好服務?!?/p>
談及未來,徐軍的眼睛瞬間亮了起來,滿是憧憬與期待:“我們現在正在全力研發環保型中藥防腐劑,不僅要讓防腐效果更好,還要更加環保,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另外,我們還計劃建立遺體整容大數據平臺,把以往的案例、技術經驗等都整合起來,方便同行之間交流學習,共同提高行業整體水平?!?/p>
他也坦言,殯葬行業至今仍然面臨著一些偏見,但他語氣堅定地說:“這么多年了,我從來沒有后悔過選擇這份職業。能為生命畫上一個溫暖、有尊嚴的句號,是我這輩子最有意義的事情 。”
(勞動報記者 王嘉露 攝影 貢俊祺)
來源:中工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