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后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在尹錫悅事件后,韓國政府就處在風口浪尖之上。
民眾對尹錫悅一直無法被定罪的行為十分不滿。
近日,韓國政府突然開始調查前總統文在寅。
有人質疑韓國政府此舉是為了轉移視線,甚至有保住尹錫悅總統之位的嫌疑。
女兒被查
韓國政府調查文在寅是從他的女兒文多惠身上開始的。
這位41歲的“前第一千金”先是因為酒駕上了頭條,隨后又被扒出非法經營酒店民宿,甚至還卷入了受賄風波。
而所謂的“受賄”,指的是她的前夫徐某在文在寅任期內被安排進了泰國易斯達航空,拿了高薪。
而徐某沒有航空相關背景,這份高薪工作被韓國檢方視作“權錢交易”,懷疑是文在寅利用職權安排的。
這一判斷,立馬將文在寅拖入調查漩渦。
問題來了,文在寅的女婿早已成為“前”字輩,文多惠也在2021年就與徐某離婚,檢方卻仍鍥而不舍地順藤摸瓜,直指文在寅本人。
從整個調查的邏輯鏈來看,目前并沒有確鑿證據顯示文在寅直接干預了這次任命,而所謂的“岳父之力”更多是基于推測。
但韓國檢方依然高調宣布傳喚前總統,擺出一副“拔出蘿卜帶出泥”的架勢,引發輿論嘩然。
很多韓國人覺得,這不是什么司法正義,而是一場徹頭徹尾的政治行動。
尤其是在尹錫悅政府自身深陷危機的敏感時刻,這一連串操作看起來就更像是“甩鍋式打擊”。
就在檢方宣布調查文在寅的同時,現任總統尹錫悅的彈劾案正走到關鍵節點,而最大在野黨領袖李在明也剛剛在公職選舉法案中獲判無罪。
政壇的天平似乎在悄然傾斜,而保守派則急需一個“靶子”來轉移注意力,穩住基本盤。
于是,文在寅成了這場政治風暴中的“最大公約數”。
他既是李在明的政治盟友,又是進步派的象征人物,在保守派眼中,他是可以一箭雙雕的“理想目標”。
檢方先對其女兒下手,再拉出前女婿,最終劍指文在寅本人,一步步鋪墊,就像當年對盧武鉉的追擊那樣有節奏有計劃。
文在寅一直是個例外。
在韓國這個“總統不得善終”的國家里,他是少數幾位沒有因貪腐下獄或自殺的前總統。
任期內他推行檢察改革、打擊財閥、強化政府透明度,甚至開放青瓦臺請愿平臺聽民意,贏得不少中下層民眾的好感。
卸任后,他遠離政壇,回鄉種田,開了家書店,一度成了網紅打卡點。很多人都覺得,這次他大概真能逃過“青瓦臺魔咒”。
但魔咒終究還是追了上來。
在韓國,每一位總統卸任后都如履薄冰,因為權力交接從來不是簡單的制度傳遞,而是一輪新的政治清算。
只要政權更替,新的勢力總會急著“翻舊賬”,借查舊人來立新威,韓國的政治生態早已形成這樣的慣性。
文在寅如今被傳喚,看似是法律的正常程序,實則是舊賬新算的延續,是保守派向進步陣營發出的又一次警告。
轉移視線?
更令人玩味的是民間的反應。
就在文在寅被調查的消息公布后,韓國多地爆發了大規模示威。
據統計,支持進步派的光化門集會吸引了超過30萬人參與,而保守派組織的集會只有2萬人出席。
這種15比1的人數懸殊,說明韓國社會對于這波“清算行動”的接受度并不高,反而更多人選擇了站在文在寅這邊。
輿論也出現了明顯撕裂。
一部分人堅信文在寅是“被冤枉的”,認為現政府正是借機打壓異己,掩蓋尹錫悅自身的丑聞。
尤其是尹的夫人金建希此前被卷入名牌包受賄案,至今查無實據、不了了之,檢方卻能雷厲風行地查一個早已退休的前總統,確實讓人懷疑是否“選擇性執法”。
還有人諷刺說,韓國的檢察系統仿佛成了某些政治勢力的“私人武器庫”,想查誰就查誰。
當然,也有人表示支持調查。
他們認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文在寅不應該因為是前總統就享有豁免權。
甚至有保守派議員挖出了文在寅任內曾稱“酒駕等同于謀殺”的發言,借此攻擊其女兒的酒駕行為是“自打臉”,并控訴其“濫用關系私了”,是對法律的侮辱。
顯然,這不僅是法律攻防,更是一場話語戰。
更深一層的問題,其實是韓國社會的結構性病灶——財閥壟斷、權力集中、政治極化、司法工具化。
文在寅在任時試圖削弱財閥影響、改革檢察系統,這自然觸動了保守既得利益集團的神經。
如今他陷入調查,有不少分析就指出,這很可能是財閥利益反撲的延續,而檢方只是“代言人”。
而現任總統尹錫悅的處境也不輕松。
他是從檢察系統走出來的“半路出家”型政客,與檢方聯系緊密,這也解釋了為什么檢方在他執政期間頻頻發難,動作頻頻。
尹錫悅雖然表面上風平浪靜,但其實身陷多個丑聞與政治危機之中。
他的彈劾案雖然尚未定論,但憲法法院已經否決了對總理韓德洙的彈劾,為他贏得喘息空間。
不排除他背后的勢力趁機反撲,重整旗鼓。
韓國目前面臨的,其實是一場三重考驗:
一是如何跳出“政治清算”的惡性循環,讓權力交接真正回歸制度;
二是如何在美中博弈的大環境中,維護國家利益而非派系私利;三是如何破解財閥壟斷、司法獨立與社會公平之間的死結。
這些問題不解決,無論誰上臺,誰下臺,都會重復舊戲。
回到文在寅本身,他能不能全身而退,或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韓國社會是否還能容得下一個真正清廉卻不屬于執政派系的人。
歷史一次次證明,魔咒不是寫在憲法里的,而是寫在權力斗爭的潛規則中。
如果這一次文在寅也難以善終,那就不僅僅是個人命運的悲劇,而是整個體制的又一次“自證失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