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行書、草書,魏晉筆法被視為“最高標準”,米芾甚至說過:“草書不入晉人格,輒徒成下品。”而“晉人”之中,王羲之的筆法又被視為正統。我們平時臨摹他的字帖,行書會選擇《蘭亭序》《圣教序》,草書則是《十七帖》。
相比于《蘭亭序》《十七帖》,《圣教序》傳世版本非常多,原碑也尚存于世,想把《蘭亭》《十七》學到位,最好是先臨摹《圣教序》,打好筆法基礎。這是因為《蘭亭序》用筆過于灑脫隨興,情感因素大于筆墨,學起來難度太大,而《十七帖》筆法更多變,風格不一,也不適合初學者。
《圣教序》總共1900多字,包含太宗所寫的序、高宗李治的記和一篇經文,是懷仁禪師及眾弟子耗時20多年才編寫完成的。由于得到了皇家的支持,懷仁能從宮廷內所藏的真跡中選字集帖。面對數千紙作品,懷仁精益求精,優中選優,相同的字寫法也絲毫不雷同。
所以說,《圣教序》相當于王羲之行書技法的“百科全書”,一經完成便被宮廷和士人視為“圭臬”,前來拓印者數不勝數。《圣教序》原碑如今已然斑駁不清,唐拓本蕩然無存,宋拓本便成為首選。
宋代拓本可分為北宋拓、南宋拓兩種,學界認為北宋優于南宋,十五行末“圣慈所被”之“慈”字右上角兩點完好、未損筆畫,二十一行“久植勝緣”之“緣”字左下角不連石花者即為北宋拓本。如果“紛糺所以”之“紛”字右旁分部首撇可見,“以”字右半起筆未泐粗,則為北宋本中尤早者。
這樣的拓本筆畫肥潤遒勁,沒有久拓后出現的字口漫漶、筆畫纖細、細節模糊等情況,更便于書友臨摹。宋徽宗在位期間,曾對宮廷內的一部《圣教序》拓本進行了修復,他結合其他版本,將模糊、缺損的筆畫進行了補全,并定為宣和書院的“標準教材”,啟功稱之為“墨皇”,它就是《圣教序無缺損版》。
這部《圣教序》每個筆畫的字口都清晰細膩,切筆、露鋒、衄挫的處理都纖毫畢現的還原了,牽絲引帶、飛白顆粒感十足,轉折處圓勁如“折釵股”。字與字之間的虛連也非常流暢自然,我們甚至可以看到線條當中石花的痕跡,這對于我們學習王羲之用筆的精微之處至為關鍵。
此作后來流入日本,經過多年的重新修復,直到近期才首次公開,館藏方還在原大的基礎上進行了適當放大,使得用筆細微的變換之處更為清晰,平時臨摹不易察覺到的細節都與墨跡無二。把它臨摹通透,晉人筆法也就學到手了。
而今,我們將此作進行了超高清1:1復制,并在原文下方添加釋文一一對應,還獨家推出一款縮小版,以供大家臨摹和欣賞。如果您感興趣,請點擊下方鏈接一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