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為了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可以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本文章內容均有可靠的信息來源,相關信源加在文章結尾
近年來,臺海的緊張局勢持續升溫,圍繞美國與中國的軍事對抗,尤其是在臺海沖突中的局面,成為了全球關注的焦點。
在兵棋推演中,美軍擺出了一副“輕松取勝”的姿態,多份智庫報告指出,即使不依賴航母和F-35等隱身戰機,僅憑轟炸機與導彈系統,美軍也能在未來臺海沖突中以壓倒性優勢擊敗中國。
那么,美軍的“致勝武器”究竟是什么?美國不用航母戰機,真的能夠扭轉戰局,打破中國軍事的強大防線嗎?
【導彈與轟炸機協同作戰】
2023年,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展開了一次高密度的臺海兵棋推演,一共設計了24種沖突場景。
根據他們的報告,美軍在其中的21場中獲得勝利,勝率高達92%,美軍的勝利并非依靠航母群或隱身戰機,而是幾乎完全倚重于B-1B、B-2等戰略轟炸機,以及這些飛機攜帶的一類特殊導彈——AGM-158系列。
這些導彈是美軍近年來極力發展的遠程打擊武器,包括JASSM-ER與AGM-158C型反艦導彈。
從公開資料看,這些導彈最大射程接近1000公里,采用隱身外形設計,飛行中不釋放任何電磁信號。
同時還具備AI圖像識別和被動式制導系統,能主動尋找艦隊目標并鎖定攻擊路徑,其中的AGM-158C,也被稱為LRASM,它最大的特點是可以群體協同作戰。
每一枚導彈在飛行途中可通過數據鏈與其他導彈交換信息,形成梯隊打擊波,錯落推進,增加突破敵防空網的概率。
CSIS兵推中,美軍設想戰略轟炸機從本土或關島起飛,經空中加油后,抵達臺灣以東500到900公里空域。
在那里,進行一次性投射,總計發射2200枚反艦導彈,對解放軍的艦隊進行飽和攻擊,推演認為,解放軍的航母、兩棲運輸艦將被嚴重破壞,登陸行動中斷,戰爭天平將向美方傾斜。
坦白說,這種戰法從戰術層面是有一定邏輯的,導彈遠距離發射,轟炸機不進入解放軍防區,同時還能打擊關鍵運輸編隊,這樣的思路確實看上去很“聰明”,但是它隱藏了明顯的問題。
【美軍兵推的三大虛構前提】
美軍智庫CSIS對外宣稱的高勝率兵推結果,其實建立在多個理想化甚至脫離現實的設定基礎上。
這些設定一方面夸大了美軍的投送能力,另一方面則嚴重低估了解放軍在臺海區域的反介入與區域拒止能力,最典型就是兵推中所設定的導彈儲量與戰時補給節奏,基本不可能在真實作戰中實現。
按照推演中的設想,美軍將會發射超過2200枚AGM-158C反艦導彈,但根據洛克希德·馬丁公布的產能規劃,哪怕加速量產,這種高成本導彈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補齊如此巨大的差額。
實際上,美軍當前庫存甚至不足200枚,除非戰爭爆發前提前數年備戰并儲備彈藥,否則這種飽和打擊只是“幻影攻勢”。
美軍設定其空軍能夠從關島、夏威夷等基地快速起飛,并在遠程加油后迅速介入作戰空域,這一設定同樣避開了現實問題,關島的安德森空軍基地與日本的嘉手納基地,全部處在解放軍遠程導彈的直接打擊范圍內。
無論是東風-26這樣的中程彈道導彈,還是射程覆蓋2000公里以上的巡航導彈,都可以在戰時第一時間摧毀機場跑道和停機坪。
如果空軍基地剛開始戰爭就被炸癱,美軍的空中支援力量根本起不來,更談不上執行連續打擊任務。
兵推中沒有考慮這點,反而默認空軍平臺始終存在、始終有效,這是對解放軍遠程打擊能力的輕視。
最后一個問題則更深層,CSIS在設定戰局時,幾乎默認解放軍不會實施高強度的戰區外阻擊,也不會主動向第二島鏈發起反擊。
這種“單向設想”,本質上是美軍兵推中常見的傾向性設計,美軍在演習中傾向于將自己置于信息主導、節奏主控的地位,而對對手的響應機制、打擊節奏、指揮效率則做了大量削弱甚至忽略。
這就造成了兵推中美軍“打得順”,中國“應對慢”的一種假象,現實中,解放軍近年來圍繞臺海方向進行的大量實戰化演訓,已經驗證了其快速響應和聯合打擊能力。
無論是對航母打擊群的模擬攻擊,還是遠火、轟炸機、電子干擾一體化作戰,解放軍已經逐步形成多方向、高強度的拒止能力。
而這些在美軍的推演系統中幾乎沒有得到還原,歸根結底,美軍這類兵推更像是“照著劇本打”,通過既定路徑走向“勝利”結局,最后再拿這結果去影響媒體輿論與政策走向。
【中國海空力量的有效反制】
解放軍的防空能力在近年來不斷提升,已經形成了一個層次豐富的防空網,從陸基、海基到空基,幾乎無死角。
尤其是美軍在推演中設想的AGM-158C導彈的遠程打擊,盡管具備強大威力,但也未必能夠突破解放軍日益強大的防空屏障。
解放軍的防空導彈系統在臺海局勢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以紅旗-9、紅旗-15為代表的中遠程防空系統,能夠在500公里甚至更遠的距離內探測和攔截敵方導彈。
這意味著,美軍的遠程導彈即便發射得再遠,進入這些導彈的攔截范圍時,依然可能被解放軍的防空火力攔截,尤其是在推演中,解放軍的防空網覆蓋面廣泛,幾乎控制了臺海的所有關鍵空域。
解放軍的近程防空導彈如紅旗-7、紅旗-12和紅旗-17,能夠在5到100公里的范圍內提供更為密集的攔截防護。
這些導彈系統的結合,使美軍在臺海的任何空中行動,都無法避免解放軍防空系統的反制。即使美軍依靠隱身技術來掩飾轟炸機的蹤跡,解放軍的雷達與導彈系統依然具備足夠的能力進行有效反擊。
不僅如此,解放軍的艦艇防空能力也不容小覷,現代化的055型防空驅逐艦和052D型驅逐艦,配備了346系列主動相控陣雷達,具有超過500公里的探測距離。
這說明美軍的轟炸機若靠近臺海,解放軍的這些艦艇將能在更遠距離內對其形成威脅,一旦美軍轟炸機進入導彈攔截范圍,解放軍的艦艇便能夠迅速啟動攔截作戰,極大增加美軍攻擊的難度。
解放軍的空中力量同樣強大,殲-20和殲-16等戰機的作戰半徑已經突破1500公里,配合運油-20進行空中加油后,這些戰機能夠在臺海外1000公里的空域內進行巡航。
當美軍的轟炸機靠近時,殲-20和殲-16完全可以在短時間內形成空中封鎖,攔截并擊落任何試圖進入戰區的美軍轟炸機。
而且,解放軍在東南沿海部署的大規模陸基雷達陣地,能夠最大程度地覆蓋臺海區域及第一島鏈的空域。
雷達系統的探測能力達到了3000公里,這使解放軍能夠在美軍轟炸機尚未接近臺海時就發現其蹤跡,并提前準備反制措施。
解放軍的這些雷達陣地,為其空中防御提供了強大的預警能力,而解放軍艦艇、戰機和陸基防空的聯動,可以讓美軍轟炸機即使攜帶強大的導彈武器,也無法輕松突破解放軍的防線。
在臺海這樣的敏感區域,解放軍的多層次防空網和迅捷的反擊能力,將使美軍的遠程打擊策略無法發揮預期效果。
這些反制手段表明,解放軍已經具備了強大的防空能力,能夠有效打擊美軍的戰略轟炸機,阻止美軍的遠程打擊行動。
美國的臺海兵棋推演雖然展現出了美軍利用現代化武器系統取得勝利的可能性,但解放軍的反制能力、軍事創新以及深厚的戰術儲備,都將大大增加美軍成功的難度。
作為全球的一部分,我們應更加關注和平的維持與合作的共識,而不是單純的軍事對抗。
信息來源:
亞歷克斯·霍林斯————AMERICAN AIRPOWERISTHEKEY TO DEFENDING TAIWANFROM CHINESEINVASION
觀察者網————臺媒炒作:美日半官方“臺海危機”兵棋推演,臺灣人員首次加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