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傍晚,晚風輕拂過緯五河的水面,蕩起層層漣漪。河畔步道上,跑步的青年、散步的老人、嬉戲的孩童往來不絕。水面上,停靠在碼頭邊的彩色槳板依稀可見。這里是楊浦新江灣城社區,一條全長不足2公里的緯五河,如今成了市民心中的“城市綠脈”。
近日,緯五河入選上海市水體清澈度提升十大典型案例榜單。這不僅是一條河的生態重塑,更折射出?一座超大城市如何以“溫柔之力”縫合自然與繁華的深層課題。
從“工業遺痕”到“生態樣板”
一條河的自我革新
緯五河位于上海市楊浦區,東起經三河,西至經一河,全長?1916.81米。如今的緯五河河水清澈、環境優美、休閑設施豐富,河道流經新江灣城公園、文化中心、體育中心、滑板公園以及復旦大學新江灣校區。
從工業轉型中的“試驗田”,到水清岸綠的“生態城”,楊浦下足了真功夫。通過構建科學養護體系,以生態水利理念為核心,摒棄傳統的硬化護岸,轉而采用“軟質植草護坡”——在河岸種植根系發達的草本植物,像一張“生態網”牢牢鎖住水土。水中則構建“復合型水生植被系統”,苦草、狐尾藻等植物形成天然凈水屏障,讓河道實現“自主呼吸”。
最具巧思的是“生態圓木樁護岸”,將原木樁嵌入河岸,既穩固土壤,又為小魚小蝦提供棲息縫隙。這些技術看似簡單,實則模仿了自然河流的原始狀態。在保障河道自凈能力與生態穩定性的同時,針對水上運動高頻擾動區域增設特色養護模塊,實現生態保護與親水活動和諧共生。
經過數年系統性修復,緯五河的自凈能力顯著提升。河道中消失多年的本土魚類重新現身,白鷺成群掠過水面,市民戲稱:“這里的生態好到連鳥都來‘打卡’。”
從“單一功能”到“多維場景”
水岸經濟的活力密碼
生態修復只是起點,如何讓河流真正融入城市生活,才是更大挑戰。楊浦提出“水岸共享”理念,以“江灣綠芯·五宜地標”為目標,將河道打造成集生態、運動、文化于一體的活力空間。
漫步河畔,可見“一環扣一帶”的立體步道系統:上層是貫穿兩岸的騎行道,中層是親水木棧道,下層是自然灘涂,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步道串聯起新江灣城公園、滑板公園、文化中心等節點,市民可以從復旦大學校園一路漫步至國際社區,感受“移步換景”的趣味。2024年6月開幕的水上運動中心更是一大亮點,槳板、皮劃艇等項目的引入,讓市民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以前覺得水上運動離生活很遠,現在下班就能來劃兩圈!”在周邊工作的王女士告訴記者。
這些改變催生了“水岸經濟”的萌芽。周邊體育培訓機構數量三年內顯著增長,親子皮劃艇課程場場爆滿。周邊商業體客流大幅提升。生態投資不是“燒錢”,而是城市競爭力的長遠籌碼。
從“政府主導”到“全民共建”
治理思維的破局之道
護河愛河理念的深入人心,讓市民深度參與到河道養護事業當中。周邊居民組成“護河志愿隊”定期清理垃圾、監測水質。“這條河是我們親手‘養大’的。”一位志愿者的話語中充滿自豪。
這種“共治共享”的理念,讓緯五河超越了物理空間的更新,成為聯結人與人、人與城的紐帶。城市不再是鋼筋水泥,而是有了溫度和記憶。
緯五河的蛻變,為超大城市的水環境治理提供了寶貴經驗。未來,緯五河還將面臨新課題:如何應對極端氣候下的生態韌性?如何平衡日益增長的客流與生態承載力?未來,楊浦還將探索“智慧河道”系統,通過傳感器實時監控水質、人流,提升生物多樣性。
夕陽西下,緯五河畔亮起星星點點的燈光。河面上的槳板愛好者收起裝備,步道上的夜跑者絡繹不絕。這條河,如同城市的脈搏,晝夜不息地跳動著。它的故事提醒著我們:當一座城學會俯身傾聽自然的聲音,便能找到通往詩意棲居的密碼。
文字丨王歆瑜
圖片丨王歆瑜
編輯丨文茜婷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楊浦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