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郝亞娟 張榮旺 上海、北京報道
“投資中國就是投資未來”這句話的含金量還在上升。中國資產重估是投資界高度關注的話題,在這波科技創新浪潮中,科技股估值重塑,新興產業價值不斷攀升。這一系列變化不僅改變了投資者的投資策略,也影響了企業發展和資本市場革新。
在《中國經營報》零觀財經特別欄目《首席來了》中,本報記者圍繞“中國資產重估的投資機遇”話題,對話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誠通證券研究所所長李宗光。
李宗光指出,中國資產重估,很關鍵的原因是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持和自下而上的產業升級。隨著我國科技產業步入集中收獲期,產業升級的空間被打開,這將進一步提升了市場對相關行業長期估值的信心。
在板塊布局方面,李宗光表示,全球資本正在重新審視中國資產的配置價值,特別是那些具備政策支持、技術優勢和成長確定性的新經濟領域,正成為資金追逐的重點。投資者應當密切跟蹤這一趨勢變化,把握機遇。同時,也要注意做好風險管理。
中國資產長期投資價值凸顯
《中國經營報》:你如何看待這波中國資產重估背后的原因?
李宗光:中國資本市場正經歷一輪價值重估過程,這主要由以下多維度因素共同推動:
一是宏觀政策的有力支撐。2024年9月26日政治局會議后,宏觀政策出現重大轉向,各部門出臺了一系列穩增長政策組合拳。貨幣政策方面,央行通過降息降準釋放流動性,同時創設新型流動性工具穩定市場;房地產領域,調降購房貸款首付比例和存量房貸利率;財政政策方面,推出十萬億化債方案。這些政策推動市場預期出現明顯改善,兩市日成交量從之前平均6000億元附近最高增至3.5萬億元。
二是科技突破為市場注入新動能。年初以來,以DeepSeek、宇樹科技為代表的中國科技企業取得顯著突破。DeepSeek發布性能媲美國際水平但成本僅1/10的大模型,展現了強大的技術創新能力。與此同時,經過前期調整,科技板塊估值已處于歷史低位,A股半導體指數PE最低至29倍,港股互聯網平臺公司PE普遍降至10余倍,形成了“低估值+高成長”的有利組合。更值得關注的是,主要科技企業紛紛宣布加大資本開支,預計泛AI領域總投資將達5000億元,新一輪產業周期值得期待。
三是民營企業信心得到提振。2月份召開的民營企業座談會有效提振了企業家信心。阿里巴巴宣布未來三年投入3800億元用于云計算及AI基礎設施建設,騰訊也計劃在2025年增加資本支出,三大運營商2025年資本開支預計達約2900億元。這種企業層面的積極響應,為經濟及行業復蘇注入了實實在在的動能。
四是國際環境朝著有利于中國資產重估的方向發展。美國總統特朗普上臺后,推行積極的移民驅逐政策,對外加征關稅,并宣布要對各國征收對等關稅。這些政策導致市場對美國經濟衰退的預期大幅上升。與此同時,美股經過多年的上漲,指數和估值均處于高位。一旦美國經濟衰退,美股將面臨較大的調整風險。而我國經濟正處于底部回升階段,資金可能會更加青睞當前估值較低并且更具確定性的A股和港股等中國資產。
《中國經營報》:我國新舊動能轉換在這一輪資產重估中起到了哪些作用?
李宗光:近期中國資產的重估主要受到兩個核心因素的影響。一方面是自上而下的宏觀政策轉向,尤其是央行貨幣政策的調整,帶來的流動性改善以及市場對經濟預期的提振。另一方面是舊動能轉換和高質量發展取得突出成果。這些因素共同推動了中國資產的價值重塑。
從政策面看,近年來,中國持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推動舊產能出清與新舊動能轉換,還大力發展科技創新及高附加值的先進制造業。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2024年,這一發展方向得到了進一步強化,明確提出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從產業發展看,我國科技產業正步入集中收獲期,產業升級的空間被進一步打開,提升了市場對相關行業長期估值的信心。2025年1—2月,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遠高于整體工業增加值的增速。其中,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集成電路等行業的增長更為突出,顯示出較高的景氣度。與此同時,數字產品制造、服務器等領域的表現也十分強勁,成為推動本輪市場行情的核心力量。這些成果不僅反映了新舊動能的順利轉換,也打破了市場此前對經濟轉型陣痛期的擔憂。
科技創新帶來的產業變革,不僅有助于改善相關行業的盈利預期,也對股市的中長期表現至關重要。隨著高質量發展的持續推進,中國資產的長期投資價值將進一步凸顯。
看好具有成長性的新經濟板塊
《中國經營報》: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將科技創新和消費提振列為重點任務。從宏觀經濟周期和產業演進邏輯來看,當前科技板塊與消費板塊分別處于怎樣的發展階段?
李宗光:科技作為新興成長領域,目前處于高速發展階段。2025年AI產業將迎來端側及應用商業化落地的重要節點,人形機器人行業亦進入爆發元年,相關板塊本年度發展潛力顯著。然而需要注意,該領域仍處于早期階段,穩定營利模式的形成與行業格局的固化尚需較長時間。中長期來看,我們持續看好科技板塊,但過程中或將伴隨劇烈波動。前期估值過高的企業將面臨業績兌現能力的檢驗,且行業成熟后的龍頭企業可能與當前領跑者存在差異(歷史經驗表明,新興行業早期優勝者與最終龍頭往往不一致)。因此,投資者需在把握高增長機遇的同時,警惕短期風險,建議通過自下而上的深度研究挖掘優質標的,注重投資節奏的把握。
消費屬于經濟后周期品種,其表現與經濟周期密切相關。在經濟調整末期及復蘇初期,受居民收入預期疲軟、就業市場承壓影響,消費動能通常不足,板塊可能持續調整(如高端白酒等可選消費短期壓力顯著)。但政策干預可部分對沖板塊下行風險,例如去年推出的“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通過家電、電動車等領域消費補貼,有效維持了相關細分賽道的景氣度。整體而言,若無穩增長政策托底,消費板塊在經濟探底階段將面臨壓力。但若有針對性的刺激措施,受益行業仍存結構性機會。投資策略需兼顧宏觀政策導向與微觀行業邏輯的雙重考驗。
《中國經營報》:近段時間,南向資金持續凈流入,主要流入哪些板塊?
李宗光:南向資金歷來對經濟預期變化高度敏感,表現出明顯的情緒驅動特征。當經濟預期轉弱時,往往出現持續凈流出;而預期改善時則快速轉為凈流入。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以來南向資金周均凈流入規模突破300億元,較2024年的140億元均值實現翻倍增長。這一變化主要得益于兩方面的改善:一是市場流動性環境持續優化;二是對中國經濟復蘇的預期正在修復。
通過跟蹤主要ETF資金流向可以發現,外資正在重新增配中國資產。截至3月14日,專注中國海外互聯網資產的KraneShares中概互聯ETF規模達87億美元,較2024年年底大幅增長60%;iShares MSCI中國ETF規模65億美元,較2024年年底增長20%;中國大盤ETF規模也實現11%的增長。這一系列數據表明,國際投資者對中國資產的配置意愿正在系統性提升。
從板塊分布來看,資金明顯向代表新經濟發展方向的領域集中,如TMT板塊(科技、媒體、通信)、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機器人及自動化領域、高端裝備與先進制造業等。這種配置偏好與當前產業政策支持方向高度吻合,反映出市場對具有確定成長性的新經濟板塊持續看好。
(編輯:夏欣 審核:何莎莎 校對:顏京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