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經營花樣再多,愿景再宏大,也不能離開“消費者權益至上”這個第一性原理。
▲某新茶飲新品因冰塊過量問題遭消費者在社交媒體吐槽。圖/網絡截圖
文 | 余本魯
近日,據九派新聞報道,某新茶飲新品因冰塊過量問題遭消費者在社交媒體吐槽。多名網友實測發現,標價23元/杯的奶茶,冰塊占比高達30%以上,即便選擇“少少冰”,杯內仍被塞入大量冰塊,融化后飲品量不足杯體三分之二,被調侃“三分之一的錢買了空氣和冰”。
“明明是賣冰的,還送了杯奶茶”,飲品過量加冰已不是新現象。早在2023年8月,中國消費者協會與中國商業企業管理協會就曾聯合發文,倡議飲品加冰需以尊重消費者合法權益為前提。然而,由于倡議不具有強制性,且飲品加冰也著實難有一個統一操作標準,所以,僅靠商家自覺很難解決問題,治理這一痼疾依然離不開外力監督。
從消費者的角度看,花了錢自然希望得到與之匹配的產品和服務。當一杯奶茶中冰塊占比過高時,消費者難免會產生被欺騙的感覺,這實質上是對消費者自主選擇權與公平交易權的漠視。
在接受采訪時,涉事品牌旗下有門店回應稱,“嚴格遵循標準操作規范”。但如果所謂的標準,就是讓大量冰塊占據奶茶杯的空間,這樣的標準是否合理?又是否真正從消費者的需求出發?
近年來,隨著新茶飲市場烈火烹油般地擴張,各類品牌層出不窮,競爭愈發激烈。一些商家為了降低成本、提高利潤,不惜在產品質量上做手腳。冰加得多了,其他材料自然就少了。這里面的成本控制意圖一目了然。
但這種做法,無疑是短視的。長期來看,損害的不僅是消費者的利益,更是整個茶飲行業的健康成長。消費者在遭遇類似問題后,可能會對整個茶飲行業產生信任危機,從而影響行業的整體銷量和發展前景。
客觀來講,商業的邏輯是多面且復雜的,企業在不同階段、不同市場、面對不同消費者,都會選擇于自身最有利的經營方式。但商業世界總歸有一個底層邏輯,那就是在追求創新和利潤的同時,不能忽視消費者的權益。企業經營花樣再多,愿景再宏大,也不能離開“消費者權益至上”這個第一性原理。
于這樣的認知之下,相關企業就不能把消費者的吐槽與媒體的監督,當作“撓癢癢”“耳旁風”,而應該真正重視起來,傾聽消費者的聲音,認真對待媒體的監督,并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進。
比如,可以重新評估產品的冰量標準,根據消費者的反饋進行調整;加強對店員的培訓,確保消費者的需求能夠得到準確地滿足;建立更加完善的投訴處理機制,讓消費者在遇到問題時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
新茶飲是一個千億規模的賽道,紅利尚未見頂,市場仍待開發。正如廣告大師大衛·奧格威所言,“消費者不是別人,他是你的妻兒?!毕M者從來不是傻子,商家只有真拿出貨真價實的產品,他們才會心甘情愿去買單。
撰稿 / 余本魯(媒體人)
編輯 / 遲道華
校對 / 李立軍
新京報評論,歡迎讀者朋友投稿。投稿郵箱:xjbpl2009@sina.com
評論選題須是機構媒體當天報道的新聞。來稿將擇優發表,有稿酬。
投稿請在郵件主題欄寫明文章標題,并在文末按照我們的發稿規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職業、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以及銀行賬戶(包括戶名、開戶行支行名稱)等信息,如用筆名,則需要備注真實姓名,以便發表后支付稿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