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里洞見”
ZJUSOM
據國家知識產權局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我國國內企業有效發明專利超過350萬件,占國內有效發明專利總量的73.7%;2024年我國企業發明專利產業化率達到53.3%。可見,當前我國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成效顯著。
而這背后,離不開一群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的科技型企業家在推動。他們一手牽起高校實驗室的尖端技術,一手推開產業升級的機遇之門,既敢在無人區“燒荒開路”,又能為傳統工廠“插上AI翅膀”。
那么如何才能培育壯大科技型企業家群體,進一步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在這方面,已站在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前沿的浙江,有哪些經驗可借鑒?近日,浙江省特級專家、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吳曉波教授結合“浙江經驗”分析了科技型企業家在助推地區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科技型企業家的培育路徑與方法。
學者簡介
吳曉波,浙江省特級專家,浙江大學社會科學學部主任、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創新創業與戰略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他表示,通過打造“政、產、學、研、用、金、介”七位一體創新生態等多方面舉措,浙江省有望培育出更多優秀的科技型企業家。本期【浙里洞見】專題,且聽吳曉波教授娓娓道來。
(以下文字整理自吳曉波教授口述)
科技創新驅動是科技型企業家的核心特質。這類企業家通常擁有良好的大學背景,與高校科研院所、實驗平臺及專家等創新源頭緊密相連。他們站在產業前沿,具備強大的引領性,敢于在新興產業領域開拓創新,而非在成熟市場中亦步亦趨。
對于浙江經濟發展進程而言,這一特質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早期,浙江的創業多集中在成熟產業,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傳統產業逐漸遭遇發展瓶頸。進入新世紀,新興產業的崛起成為必然趨勢。
科技型企業家便以嶄新科技為動力引擎,積極開拓新的產業疆域,為浙江經濟打破了發展的“天花板”,創造出全新的產業空間。他們猶如領航者,引領著地區經濟結構朝著新興產業方向轉型升級,使得浙江經濟在新的發展浪潮中搶占先機,始終保持著旺盛的活力與強大的競爭力。
杭州“六小龍”科技型企業分布(圖片來源:智谷趨勢)
與此同時,科技型企業家還肩負著促進傳統產業升級的重任。浙江的傳統產業在長期發展后逐漸趨于飽和,迫切需要注入新的活力。這些企業家憑借自身卓越的創新能力,將前沿的新科技、新模式引入傳統產業,如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對傳統企業的商業模式進行深度變革,從而大幅提高企業的效益和競爭力。
他們的存在,就像一股甘泉,為傳統產業帶來嶄新的生機與希望,有力推動傳統產業實現升級換代,以適應新時代的發展需求。
01
科創源頭是培育的關鍵路徑
如今,從科創源頭培養科技型企業家,備受關注。企業重在選人,往往只注重具有創新創業潛力的人才,但大學和社會卻更需要培養。
創業需要的是能夠整合多學科知識、匯聚各方人才的綜合性人才,大學應打破傳統專業細分的局限,全力培養具備綜合能力和領導力的人才。浙江大學創新與創業管理強化班(ITP)歷經26年,培養出眾多高科技創新創業人才的成功實踐,便是有力例證。未來,大學應如美國麻省理工和斯坦福大學那樣,擔當起“將科技成果轉化為實際產品和新興產業”的重任,培養出更多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創業人才。
2024年5月,浙大創新與創業管理強化班(ITP)25周年慶典舉行之時,吳曉波教授與ITP學子合影
在省級層面推動企業與大學合作,也是培養科技型企業家的重要途徑。在科學家群體中,有一部分人具備成為科技企業家的潛質,他們不僅在科研創新上不斷進取,更能洞察科技對社會的改變及需求引領。通過企業與大學的合作,讓更多科學家認識到科技在市場中的應用價值,從而激發其科技企業家的特質。
這種合作培養模式有助于碰撞出更多創新的火花,為社會培育出更多優秀的科技型企業家。
02
多策并舉是扶持的關鍵能量
政府在科技型企業家的培育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建立天使投資人機制是關鍵一環。
在科技型企業家創業初期,資金短缺是一大難題,而我國在這方面尚存在不足。浙江有條件率先完善這一機制,可借鑒發達國家經驗,對專業且有經濟實力的人群進行天使投資給予免稅政策,吸引更多資金、經驗和社會資源投入到科技型企業的種子孵化階段,助力初創企業茁壯成長。
政策鼓勵領先用戶同樣重要。在新興產業產品推廣初期,政府通過出臺免稅或提供無息貸款等政策,鼓勵社會群體大膽接受新產品和技術,為科技型企業創造有利的市場環境。這不僅有助于新產品和技術的快速推廣應用,也為科技型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浙江大學團隊正在調試機器人。(圖片來源:浙江大學公眾號)
此外,發展中介服務對于科技型企業的成長也至關重要。加強知識產權服務機構、技術轉移機構、管理咨詢機構和創業培訓等機構的建設,能夠為科技型企業提供全方位的專業支持和服務。政府應出臺政策鼓勵重視大學技術轉移辦公室的作用。
同時,鑒于目前產業扶持政策多側重于后期,應更加關注早期種子期扶持,依據創新鏈和產業鏈的契合規律,完善分工機制,從而改善科技型企業成長艱難、早期淘汰率高的現狀,為其提供更適宜的成長土壤。
03
多方協同創新生態推動發展
科技創新不能脫離社會需求,必須形成“需求引發創新、創新牽引新需求”的良性循環。
在這一生態體系中,資本鏈是源頭活水。隨著創新平臺和機構的搭建,政府引導基金與社會資本應相結合,將目光更多地投向上游創新領域,為創新提供資金支持,填補創新過程中的“死亡谷”,加速創新鏈與產業鏈的有效銜接。
政府主導創新環境,制定政策法規,為科技型企業家的創業和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的政策氛圍;企業作為創新主體,應積極強化創新能力,主動對接科技創新上游,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創新突破;各類人才在創新生態中激發活力,他們的智慧和創造力是推動創新發展的核心動力;科技研發持續產出成果,為企業創新提供技術支撐;金融配套提供有力保障,確保創新活動有充足的資金支持;用戶參與能夠增加效益,用戶的需求反饋促使企業不斷優化產品和服務;科研中介則起到促進創新的作用,成為創新生態中各主體之間的重要粘合劑,促進各方的交流與合作。
圖片來源:新華社
“政、產、學、研、用、金、介”七位一體創新生態理念,在科技型企業家的發展過程中得到了充分彰顯。浙江省的科技型企業家群體在地區經濟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通過打造七位一體創新生態等多方面舉措,浙江省有望培育出更多優秀的科技型企業家。
盡管這條發展道路充滿挑戰,但只要各方協同努力,定能實現科技與經濟的深度融合,推動浙江省經濟持續發展,在全國乃至全球的經濟舞臺上綻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近期專題回顧
(點擊以下標題查看)
編輯排版:段婷
信息來源:省科協學會部、科創之江
審核:佟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