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將“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列為首要工作。可以預見,2025年中國經濟將因內需的強大動能而行穩致遠,金融與消費的良性互動也將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增添更堅實的底氣和更蓬勃的生機。
本文作者系盤古智庫學術委員、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文章來源于《中國銀行保險報》。
本文大約2800字,讀完約7分鐘。
2025年作為“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政府工作報告已將“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列為首要工作。站在新征程的起點,金融對消費的賦能作用進一步凸顯出來。無論是宏觀層面的政策引導,還是微觀層面的產品創新,抑或是制度層面的風險把控,金融正在全方位為擴大內需保駕護航。通過發揮利率杠桿撬動消費,財政貨幣同頻共振釋放政策紅利,普惠金融、綠色金融、數字金融催生消費藍海,金融服務體系契合居民日益多元化的消費需求,中國正努力把超大規模市場的潛力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消費需求增長,以高質量的金融供給激發消費的內生動力。在積極審慎的監管呵護下,一個規范透明、運行高效、充滿活力的消費金融生態正在形成。可以預見,2025年中國經濟將因內需的強大動能而行穩致遠,金融與消費的良性互動也將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增添更堅實的底氣和更蓬勃的生機。
宏觀政策同頻共振,助力金融工具激活消費潛力。為系統推進擴大內需、激發消費潛力,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方案從城鄉居民增收、消費能力保障、服務消費提質、大宗消費升級等多個方面,構建起立體化、系統化的促消費政策框架。其中多項內容涉及財政補貼、金融支持、基礎設施投資、信貸貼息等工具,明確強調要“以增收減負提升消費能力,以高質量供給創造有效需求”。金融在其中不僅承擔著資金支持的角色,更成為貫穿消費鏈條、優化消費環境的關鍵力量。
一方面,銀行業積極擴大個人消費信貸投放,對居民購車、裝修、旅游等多元化需求提供資金支持。另一方面,通過差異化的授信管理和利率定價,更多金融資源向中低收入群體和新生代消費群體傾斜。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印發通知,要求金融機構發展消費金融,助力提振消費,鼓勵銀行在風險可控前提下加大消費信貸投放力度,靈活調整貸款額度、期限和利率配置,提高消費者“敢消費、能消費”的信心。
與此同時,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協同配合則發揮了乘數效應。政府真金白銀投入消費領域,通過財政政策撬動金融支持,實現“1+1>2”的效果。例如,中央財政2024年向地方下達1500億元特別國債用于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帶動汽車、家電、家裝等商品銷售額超1.3萬億元。2025年這一資金規模翻番至3000億元,并將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可穿戴設備等納入補貼范圍。在此過程中,金融機構積極參與補貼發放和配套服務。一方面,銀行利用自身網絡和技術優勢協助政府將消費補貼直達個人。另一方面,支付機構和電商平臺也進一步加強合作,讓消費者領取和使用補貼更加方便快捷。金融工具與財政政策同頻共振,從資金供給和支付渠道兩端共同激活了消費潛力。
普惠金融、綠色金融、數字金融發展,催生新型消費動能增長。金融的創新發展為釋放新型消費潛力提供了強大動力,尤其體現在普惠金融、綠色金融和數字金融領域。
首先,面向更廣大的城鄉居民和中小微主體,為其提供更加便利可及的金融服務,既能直接拉動消費,又能通過增收惠民進一步間接提振消費。各地金融機構積極落實創業擔保貸款、扶貧小額信貸等普惠金融政策,為居民就業、創業和增收致富提供了資金支撐。這些普惠金融的舉措通過提高居民收入和預期,激發了消費的內生動力。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全國普惠小微貸款余額達32.93萬億元,同比增長14.6%,比全部貸款增速高7個百分點。金融“毛細血管”的暢通,居民的錢包鼓起來了,消費信心自然水漲船高。其次,服務綠色消費和可持續發展,既滿足居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又契合“雙碳”目標。各大銀行紛紛推出針對新能源汽車、綠色家電等產品的專項信貸支持和優惠政策,在金融助力下,新能源汽車、節能家電等綠色消費市場持續升溫,為內需擴張注入了可持續的增長點。最后,以金融科技手段賦能消費全鏈條,為消費者提供更高效、便捷的支付和信貸服務。中國已是全球最大的網絡零售市場,移動支付用戶規模龐大,數字人民幣試點范圍不斷擴大,新型消費模式層出不窮。金融監管部門強調要“不斷強化數字賦能,增強消費金融服務的適配性和便利度”,著力疏通消費金融服務中的堵點難點。一方面,銀行等利用大數據精準定位客戶需求,開發場景化、定制化的消費金融產品。另一方面,支付領域的數字化升級讓消費更加便利、順暢。圍繞居民“衣、食、住、行、游”等各類消費場景,金融機構不斷推進支付便捷化建設。數字金融的蓬勃發展打通消費的“最后一公里”,從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消費場景建設到實時高效的支付結算網絡,都在潛移默化地提升著消費者的購物體驗和消費意愿。
金融服務順應消費結構演變,滿足多元化熱點需求。隨著收入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變化,中國居民的消費結構正持續升級,也對金融服務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金融服務唯有順應這種演變,才能更好地扮演促進消費的催化劑角色。
居民消費正從以商品為主向商品與服務并重轉變,新興消費熱點層出不窮。文化娛樂、旅游休閑、體育健身、醫療養老等服務型消費占比持續提高,個性化、體驗式的消費成為潮流。金融機構需要敏銳捕捉這些趨勢,開發契合新場景的產品和服務,以滿足多元化的消費金融需求,并及時參與新興消費產業鏈的構建,不僅可以支持企業擴產提質,也有助于保障消費市場的新品供給,讓消費者有更豐富的選擇。例如,銀發經濟的興起反映了老年群體消費需求的增長,養老養生、康養旅游、適老改造等成為消費新藍海。銀行業也不斷優化針對老年客戶的金融服務,降低銀發群體使用數字金融的門檻。在金融助力下,消費者的“錢袋子”與“心愿單”實現了同頻共振。中國人民銀行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第四季度末,全國居民消費性貸款(不含按揭房貸)余額達21.01萬億元,同比增長6.2%,全年新增1.24萬億元。金融服務的延伸與多元消費需求的交匯,正悄然推動著居民對美好生活的愿景落地生根。
風險防控與規范發展雙管齊下,筑牢消費金融的安全底線。大力發展消費金融的同時,必須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金融支持消費既要敢于“鋪路”,也要善于“設防”,做到發展與監管雙管齊下、平衡推進。目前,監管部門已強化對消費金融業務的風險監測和規范引導。針對消費信貸領域可能出現的過度借貸和違規濫用問題,金融管理部門頻頻發聲、及時出手。這要求金融機構在展業時嚴守合規紅線,要加強對貸款資金用途的審查。可以預見,2025年監管部門將在促進消費金融創新的同時,繼續完善宏觀審慎框架和消費者保護機制,加強對相關公司的監管,促進行業公平競爭和穩健經營。唯有為消費金融發展筑牢安全網,才能行穩致遠,讓消費真正成為經濟增長的持久動力。
文章來源于《中國銀行保險報》
責任編輯:劉菁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