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比亞迪等新能源車一度因為續航焦慮被質疑與拋棄,如今,很難想象,2024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達到汽車新車總銷量的?40.9%,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1603萬臺,中國占70.4%。
類似新能源車的價值質疑論出現在機器人領域并不稀奇。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價值。因為技術的成長性很難通過刻舟求劍式的方法論得到明確結果,只是人形機器人與具身智能產業,借助當下最熱門的技術,未來能夠跨越周期跑出的概率更大。
正如誰能想到,當下的電池能量密度能提升三倍有余,比亞迪通過充電5分鐘續航400公里的超充技術,更是在成為燃油車“終結者”?朱嘯虎說,沒有人會花數十萬買一個會翻跟頭的玩具。
問題是,十年后,人形機器人是否依然是那個“十幾萬的玩具”?
本文整理了近期部分專家的觀點。大體來看普遍看好行業長期發展。
基石資本投資部執行董事張任奇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每次技術革命,都不可避免地出現泡沫,第四次工業革命即AI革命,也一定會出現過熱和泡沫,由此帶來的過度投資和人才聚集,也推動了新基礎設施的建設、新技術的發展、新范式的傳播,泡沫過后,迎來了新的繁榮,機器人賽道的投資也會經歷這個過程。”
“行業正在經歷估值比較高的一個泡沫期,但是長期來看,機器人是一個非常長的賽道,在其發展過程當中一定會經歷所謂的概念、技術驅動或者其他帶動行業估值往上走的階段,最終會回到冷靜的回歸期。”華東某早期科技投資機構合伙人稱。
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副理事長、清華大學教授孫富春表示,AI的發展整體是S形——剛開始必然會有一段時間的虧損,此時會存在投資人沒有耐心持續投資的情況。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亞勤日前也對記者表示,人形機器人要做到特別成熟要更久,需要5~10年時間。
開源證券機械行業首席分析師孟鵬飛認為,人形機器人的核心部件,如電機、減速器、絲杠、軸承、輕量化結構件等,是機器人產業的基礎,同時也是高端制造業亟待突破的瓶頸。這意味著,人形機器人供應鏈環節的突破有望復用至整個制造業,推進制造業向高端化邁進。即便短期內人形機器人尚未實現重大技術突破,硬件技術的持續進步也將為制造業帶來顯著增益。
上海證券認為,近期國內外產業端迎來密集催化,產業潮起入局者明顯增多,國內華為、字節跳動、比亞迪、小米、廣汽、螞蟻等車企、科技廠商紛紛加碼具身智能,海外特斯拉、1X、FigureAI等加速商業化量產步伐,DeepSeek人工智能公司的涌現推動通用機器人大模型的發展,助力人形機器人實現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產業鏈本質上已經進入“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階段,而且目前人形機器人進入工業場景,已經成為國內外確定性較高的應用趨勢,人形機器人商業化落地可期。
華西證券認為,中國在人形機器人領域憑借領先的專利布局、活躍的企業創新,實現技術不斷突破。從核心零部件研發到智能平臺搭建,成果豐碩,為產業崛起筑牢根基。國內人形機器人市場前景廣闊,產品應用場景持續拓展。各類展會活動成為技術展示與交流的關鍵平臺,社會認可度持續提升,未來產業商業化進程有望加速,推動其深度融入經濟與生活。
深創投認為,在人形機器人領域,四足機器人和復合機器人是一種中間形態,具備很好的商業化落地能力,仿人、類人的雙足機器人是機器人的終極形態。從投資的角度,應長期關注中間形態到終極形態的發展拐點,一旦拐點到來,機器人作為萬億級別產業極有可能出現“巨無霸”企業。
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馬利莊則表示,投資人在盈利層面的擔憂合理,但科研層面從0到1非常重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器人研究所名譽所長、中關村智友研究院院長王田苗近日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目前70%的工作都可以用自動化技術和設備,再加上人工智能的算法來解決,不一定非要強調人形。人形機器人目前從機械操作以及各方面調研和分析來看,特別是雙足人形機器人,效能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好,在未來10年,人形機器人將走進工業、特種、危險等場景,經過這些場景的驗證后,才有可能進入家庭提供服務。我們需要以辯證的眼光,認識到人形機器人的應用需要時間的驗證。
深圳市機器人協會專職秘書長譚維佳指出,機器人過往的技術源于自動化和機電控制技術,按照這種方式去落地,都做成了項目制的公司,不能用上一代機器人的投資邏輯來判斷當下,目前行業估值的確有一些溢價,但和全新一代機器人的估值體系發生變化相關。“未來能真正給機器人帶來價值,能產生巨大估值差異的,一定是軟件方面即大腦的這部分,針對某些應用場景可以率先實現落地。”譚維佳說,“但在真實的物理世界時間,數據搜集維度和量級非常龐大,硬件和智能化的結合也會存在很大挑戰。”
均普智能人工智能與人形機器人研究院院長兼首席科學家郭繼舜表示,大模型讓人們看到了人工智能與人類智慧比肩的可能性,機器人將把人工智能和大模型的能力實體化,進而演化為具身智能。智能機器人,也有望成為繼智能手機和智能汽車后,人類普遍擁有的第三個智能設備。“在實際應用層面,人形機器人的能力確實有待提升。但我們往往會高估一項技術短期內的作用,卻低估其長期的影響。未來5到10年,我們會看到人形機器人對生活的切實改變。”郭繼舜說。
南京天創機器人董事長劉爽則指出,人形機器人的發展絕不會像當前大家期望的一樣一路順風,甚至要準備迎接技術瓶頸期和冰河期。人形機器人需要長期主義,需要資本、生態、人才等諸多發展要素共同作用,甚至需要個別天才帶來技術拐點。劉爽強調,如過早透支人形機器人的發展預期,導致行業資源大量浪費,在目前技術底座還不完善的情況下,大量低水平、同質化的人形機器人企業,并不具有底層研發或者產業化能力的企業,可能會導致整個行業被反噬。
樂聚機器人CEO冷曉琨認為,目前人形機器人最重要的是找到場景先用起來,因此行業亟待解決的兩個問題是基本硬件穩定性和技術魯棒性。眼下人形機器人進工廠連行業標準都沒有,例如,機器人應該無故障工作多少小時尚無標準。他表示,人形機器人在使用和磨合過程中會顯露出硬件、智能性等一系列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就是在提高未來工廠以及家庭使用場景中機器人的魯棒性。
穹徹智能CEO盧策吾也表示:由于行業沒有統一標準,不同平臺與投資人各有畫像。有的人看重商業化落地,有的人看重技術突破。不同公司會走不同技術驅動的商業化路徑,不同的投資人有不同的畫像,盧策吾建議可以畫一個坐標軸,縱橫坐標分別是純技術信仰派與純商業變現派,行業內的各種聲音都可以放在這個坐標軸內去分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