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報道,法國外長巴羅日前結束訪華行程,臨行前與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會談,雙方就深化中法合作交換意見。
巴羅此行的背景并不簡單。特朗普政府揮舞“關稅大棒”,對全球經貿秩序發起沖擊,歐洲多國陷入兩難境地。一邊是美國的貿易壓力,另一邊是與中國深化合作的現實需求。法國外長訪華,既是中法關系的延續,也是歐盟在中美歐三方博弈中的微妙試探。
巴羅資料圖
在上海,巴羅與陳吉寧的會談釋放了明確信號。陳吉寧提到,上海愿在兩國元首戰略指引下,深化經貿、文化、科技等領域的務實合作,推動綠色低碳供應鏈建設。巴羅則表示,法方期待以此訪為契機,密切友城交往,增進中法友好,攜手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挑戰。雙方的表態看似友好,但背后卻暗藏深意。
歐盟內部對美態度正在分化。特朗普的關稅政策讓歐洲多國承壓,德國總理朔爾茨直言,美國選擇了一條“只會有輸家的道路”,關稅和孤立將損害所有國家的繁榮。法國經濟與財政部長隆巴爾也呼吁對美產品提高關稅,以迫使美方退讓。然而,歐盟委員會卻釋放出妥協信號,據知情人士透露,歐委會已開始為“對等關稅”政策生效后的美歐談判做準備,列出了一份包含降低關稅、放寬法規等妥協領域的“條款清單”。
這種矛盾的態度折射出歐盟的戰略困境。一方面,歐洲國家希望通過與中國合作對沖美國的貿易壓力;另一方面,歐盟又不愿徹底得罪美國,試圖在中美之間尋找平衡。巴羅訪華期間,法方提出延長中國對歐盟干邑反傾銷調查期限的訴求,最終達成延期三個月的共識。這一結果看似緩解了法國干邑行業的燃眉之急,但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歐貿易糾紛。
歐盟資料圖
更值得注意的是,歐盟的妥協能否換來美國的“關稅豁免權”仍是未知數。此前,日本和印度在與美國的關稅談判中已付出代價,卻未能獲得實質性讓步。特朗普政府的談判邏輯是“絕對公平”,即便歐盟愿意妥協,美國也可能找到新的征稅理由,繼續在經貿合作中占據上風。
巴羅訪華的另一層深意在于,法國試圖通過與中國深化合作,鞏固其在歐盟內部的領導地位。馬克龍政府希望在氣候變化、科技創新等領域與中國攜手,同時避免在對華電動汽車征稅等問題上被美國裹挾。然而,歐盟內部并非鐵板一塊,德國、意大利等國對華政策存在分歧,法國的單邊努力難以撼動整體格局。
上海會談中,陳吉寧提到,上海正聚焦建設“五個中心”,踐行人民城市理念,成為全球最安全城市之一。這不僅是對上海發展的總結,也是對中法合作潛力的暗示。法國若想真正與中國深化合作,必須在經貿、科技等領域拿出實際行動,而非僅僅停留在外交辭令層面。
歐盟資料圖
歐盟的戰略選擇將直接影響中歐關系的未來走向。若歐盟繼續在中美之間搖擺不定,中歐合作的深度和廣度都將受限;若歐盟能擺脫對美依賴,與中國建立更緊密的經貿聯系,全球格局或將迎來新的變數。巴羅離開上海時帶走的,不僅是干邑反傾銷調查的延期,更是中法關系下一步發展的關鍵變量。
在全球化逆流與地緣博弈加劇的背景下,歐盟的每一步選擇都將被放大。法國外長的上海之行,既是中法合作的延續,也是歐盟戰略調整的縮影。未來的中歐關系,注定不會簡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