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日,濟南市作協文學作品視聽轉化座談會召開并舉辦孵化基地揭牌儀式。山東省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陳文東,濟南市文聯黨組書記、副主席文東河出席會議并講話,共同為孵化基地揭牌。
齊魯書社社長王路,濟南廣播電視臺電臺Music88.7頻率總監魏華,濟南電臺Music88.7主持人、《我在泉邊讀書》項目負責人歐陽,山東金聲玉潤影視有限公司董事長、導演郭子潤,濟南市公安局市中區刑警大隊一級警長、作家關偉,濟南市文聯文藝創作研究院創作員、作家、編劇李彥就文學作品視聽轉化交流經驗,分享成果,出謀劃策。濟南市文聯二級巡視員、市作協主席張鴻福,濟南市文聯一級調研員郭文德,濟南市文聯秘書長、一級調研員李付生,濟南市作協副主席常芳、徐清源及部分主席團成員,濟南市“海右中青年作家班”作家等30余人參加會議。
陳文東向濟南市作協文學作品視聽轉化座談會的召開暨孵化基地揭牌儀式的舉辦表示熱烈祝賀,他說文學是影視、戲曲、動漫、游戲的源頭活水,而視聽藝術則能以更直觀、更鮮活的表達方式,讓文字躍出紙面、浸潤人心,這種雙向賦能,既為文學插上“破圈傳播”的翅膀,也為文化產業注入精神內核,最終實現“1+1>2”的共贏效應。他希望濟南市作協要積極探索文學作品視聽轉化的途徑,一是“破界”,打破文學與產業的壁壘,主動對接影視機構、技術團隊和市場資源,從“埋頭寫作”轉向“抬頭看路”,創作更具轉化潛力的文學作品;二是“聚力”,通過座談交流、線上平臺和培訓課程,構建“創作-孵化-推廣”生態閉環;三是“扎根”,轉化必須立足齊魯文化底蘊,從孔孟之道的智慧、黃河奔騰的壯闊、沂蒙精神的崇高、泰山挑山工的堅韌、現實生活的鮮活中汲取養分,讓作品既有時代流量,又有文學重量,更有歷史分量。期待濟南市作協以此次揭牌為契機,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勇當全省文學視聽轉化的“先行區”,讓更多山東故事從文字走向視聽、從山東走向全國、從傳統走向未來。
文東河指出,探討文學作品的多元轉化,既是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兩創”的必然要求,也是互聯網、人工智能快速發展和傳播方式不斷迭代更新的現實需要。希望作家們一定要開闊眼界,充分認識文學與傳統戲曲、音樂、舞蹈、美術、影視等結合轉化的重要意義,尤其是關注互聯網、短視頻、人工智能帶來的挑戰和機遇;一定要主動求變,把作品的視聽轉化、多元化開發作為一個新的開始、新的起點,通過多元轉化,構建更有效的受眾連接,提升文學作品的傳播力影響力;要兼顧文學內核與影視表達,平衡好原著文學內核與影視化需求,平衡藝術性與商業性,贏得口碑與收視雙豐收;要敢于合作、主動合作,增強雙贏意識,主動走出書齋,積極參與多渠道交流與合作;希望孵化基地發揮積極作用,建成文學作品視聽轉化的信息平臺、聯絡互動的橋梁紐帶和文學作品轉化的推進器,推動文學作品轉化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果,為加快推動文化強市建設貢獻文學力量。
王路介紹了《大秦帝國》游戲開發及部分文學作品有聲書、電子書等多元化轉化的實操經驗,從出版人的角度分享了互聯網、短視頻、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多元化閱讀、多元化轉化的重要意義和途徑,希望作家們在創作中關注讀者多層次需求、關注市場需求、關注新技術;要緊跟時代,但不被時代裹挾;一定要以內容為王,寫作中更關注現實、關注重大題材、關注優秀傳統文化,創作出既有品位又有市場爆款潛質的優秀作品。
魏華就如何用聲音賦能文學作品破圈提出建議,要將優秀文學作品通過聲音復刻、有聲書、多人聯播、廣播劇等方式進行轉化;要樹立平臺思維,利用短視頻、公眾號等平臺擴大作品的有效傳播。
歐陽介紹了《我在泉邊讀書》的運作情況,就如何與濟南作家合作、推薦優秀作品提出了建議。
郭子潤結合系列文學作品改編拍攝影視轉化談了體會,也期待作家們創作出情節豐富、故事曲折、具有感染力、能引起共情共鳴的優秀文學作品。
關偉結合長篇小說《緝拿楊槍槍》改編為電影的經歷,談了文學影視改編的體會。他認為改編轉化是一場文學到光影的奇妙旅行,是市場與文化的雙重發力。
李彥回顧了文學影視改編從1.0到4.0時代的快速變化,對文學如何向影視轉化分享了經驗,對如何應用人工智能輔助劇本創作談了體會。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