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霞光社
當地時間4月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宣布了迄今為止最廣泛的關稅措施。
首先,美國將對所有貿易伙伴征收10%的關稅,于4月5日生效;其次,對數十個被美國政府認定為對美貿易不公的國家加征兩位數的“對等”關稅,于4月9日生效。
這些關稅將適用于超過100個貿易伙伴,包括歐盟、中國、英國和印度。其中,針對中國商品在此前20%的基礎上額外征收34%的關稅,累計達到54%的關稅稅率;針對東南亞各國也有較高的關稅,如越南、緬甸、老撾、柬埔寨等國的關稅稅率均超過40%;而歐盟、日本、韓國等美國過去的傳統盟友伙伴也被加征了超過20%的關稅。
過去幾周,特朗普一直宣稱要實施“對等關稅”,如今靴子以超預期的方式落地。
一場更激烈的關稅風暴就此來臨,由此引發了逆全球化的思潮加速蔓延。
霞光社用兩張圖表,來呈現這場風暴下的關稅變化。
解讀:
- 出海東南亞需要重新考量。此次美國對所有貿易伙伴征稅,尤其對東南亞國家如越南、印尼、緬甸、柬埔寨等國家征收重稅,而這些國家過去一直是中國企業出海的熱門目的地,相當一部分中國商品從越南、印尼流入美國市場。花旗經濟學家表示,以中國、越南和泰國在內的亞太制造業國家受到美國關稅的沉重打擊;并且,特朗普政府針對亞洲一些最低收入國家——老撾、柬埔寨、斯里蘭卡和孟加拉國征收高額關稅,而這些國家是“中國+1”的熱門候選國。重關稅使得中國企業將越南、印尼等地作為轉口貿易跳板的方式行不通了,出海企業需要重新考量去東南亞的目的的方式。
- “北美關稅同盟”可能是特朗普政府的下一步計劃。對于加拿大和墨西哥的輸美產品,符合美墨加貿易協定優惠條件的商品將繼續獲得關稅豁免,墨西哥或將持續作為中國企業觸達北美市場的關鍵跳板國。然而根據相關人士分析,特朗普政府后續或許會組建所謂的 “北美關稅同盟”。在美國、加拿大、墨西哥三國所組成的“北美自由貿易區”內部實行零關稅,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對外實施統一關稅。畢竟若美國對所有國家加征關稅,日本、韓國、歐盟等美國的貿易伙伴,極有可能借道墨西哥進出美國,使其成為貨物中轉的關鍵節點。如果“北美關稅同盟”計劃實施,那么試圖借道墨西哥觸達北美市場的中國出海企業將岌岌可危。
- 跨境電商將迎來持續陣痛。在加關稅的同時,特朗普政府還宣布終止針對中國800美元以下包裹的免稅政策,將征收30%的關稅或者25美元每件的關稅(6月1日后將上升至50美元每件)。具體看,取消T86后,800美元以下包裹需轉用T11清關模式,需繳納固定2.62美元/票的MPF(商品處理費)及貨值×稅率關稅。通過跨境電商渠道的“小批量、多批次”出口模式也受到直接遏制。
- 出海更注重本地化和品牌化。未來企業出海會更注重當地市場的開發,更注重企業的本地化融入。在商業模式上,出海企業需要也將從單純的“低價出口”轉向“品牌化”的高附加值策略,以抵消關稅帶來的成本上升。
解讀:
- 中國的光伏成關稅重災區。超過270%的關稅稅率,意味著中國光伏產品出口美國的窗口期已然關閉,需要考慮對新興市場的開發。
- 汽車及新能源汽車供應鏈遭遇整體打擊。從動力電池、汽車零部件到整車、新能源汽車,關稅稅率已經從近乎50%到100%,高關稅將切斷中國汽車對美出口,并促使中美的汽車供應鏈進一步走向脫鉤斷鏈。
- 傳統制造業出海迫在眉睫。服裝紡織業、工程機械、鋼鋁制品都屬于制造業,這些產業也面臨不小的關稅壓力,而普遍加稅使得過去的轉口貿易無法持續,只能進一步走向海外多元市場,深耕當地。
- 關稅推動中美經貿關系走向“硬脫鉤”。花旗銀行分析師表示,美國最新發布的對等關稅政策、“小額豁免”政策終結、芬太尼關稅和先前存在的關稅,實際美國對華關稅率將達到 65%。 超過了特朗普在選舉期間的威脅,并使兩個經濟體之間“硬脫鉤”的可能性加大。
對外貿企業而言,新關稅政策正在形成三重沖擊:首先是關閉出口通道封鎖市場,其次是切斷轉口貿易造成供應鏈割裂,最后以重稅推升企業成本、壓縮生存空間。這一套組合拳之下,幾乎終結了外貿企業的舊生存方式,加速倒逼中國企業構建“技術自主+市場多元+區域協同”的新生存模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