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信源來自權威報道【新京報】【觀察者網】(詳細信源附在文章末尾)。為提升文章可讀性,細節可能存在潤色,請理智閱讀,僅供參考!
3月26日的上海申嘉湖高速路上,一輛載著一家四口的特斯拉和兩輛大貨車相撞。
先是被追尾,緊接著又被迫切入了另一輛卡車的底部,最終這輛特斯拉直接被撞報廢。
從事故現場拍攝的圖片中可以看到,整個車頂幾乎全被壓扁,玻璃全都是裂紋,鐵片外翻。
如此慘烈的情況下,車內的一家四口竟然全部生還了,受傷最嚴重的也只是“輕微骨折”。
這究竟是怎么發生的?特斯拉是如何做到這種車輛損毀程度下還能保住車內人的性命的?
奇跡
“我竟然活下來了!”
劫后余生的特斯拉車主當時從車里爬出來時,滿腦子就只剩下了這一個想法。
3月26日中午一點左右,上海S32申嘉湖高速往浙江方向的同三立交路段正上演驚險一幕。
當時這個路段因左側車道施工封閉,車流全擠在右側兩車道緩慢通行。
一輛粉紫色特斯拉Model 3正跟著車流龜速前行,下一秒,意外來臨。
后方一輛廂式大貨車以超80km/h的速度沖來,司機剎車不及,“砰”一聲猛撞上特斯拉!
這一撞直接把特斯拉給頂飛了,緊接著就橫甩進隔壁車道一輛集裝箱卡車的底盤下。
重達8噸的卡車底盤像切蛋糕一樣壓進特斯拉車頂,車頂被撕開了一道大口子。
車尾潰縮到后排座椅,車門扭曲變形,全車玻璃爆裂,輪胎飛了倆......
后來用車主的話說就是,“車直接報廢,成了廢鐵一塊。”
然而最讓人震驚的是,這輛被碾成“鐵餅”的特斯拉里,坐著一家四口。
事故發生后,車里的夫妻倆、婆婆還有個2歲的娃竟然全部幸存了下來。
撞擊瞬間,全車氣囊彈開裹住乘客,后排的孩子因安全座椅僅僅只是擦破了點兒皮。
即便是大人受傷最嚴重,送到醫院檢查后也只是輕微骨折。
連這輛特斯拉的車主事后都在社交平臺發視頻感慨,言語間都是慶幸和驚喜。
“我看完行車記錄儀腿都軟了,真的慶幸家人都平安,更感謝這輛車!”
網友紛紛調侃,“這家人上輩子拯救過銀河系吧?”
畢竟,撞擊最狠的主駕后方正是孩子的座位,而特斯拉內艙沒塌,硬扛住了卡車底盤的碾壓。
這次事故讓特斯拉的安全設計成了焦點,說是奇跡,但明眼人都懂,肯定還是車足夠靠譜。
根據官方數據和網友扒出的更多細節顯示,特斯拉的確挺“硬核”。
從車身結構上來看,鋼鋁混合材質,關鍵部位A柱、B柱用上了屈服強度超強的熱成型鋼。
B柱甚至能扛住4.5倍車重的壓力,這簡直就是妥妥的“鋼筋鐵骨”。
同時車身前部吸能區把撞擊力分散到非核心區,乘員艙穩如鐵籠,車門還能正常打開逃生。
更關鍵的是,車都成廢鐵了,電池居然沒起火冒煙,全靠電池包縱梁和門檻加強保護。
有網友對比其他品牌事故后起火案例直呼,“這要換成某些偷工減料的車,怕是要變烤箱了!”
這起事故讓特斯拉的口碑再次上升了好幾個度,可同時卻也引發了不少爭議。
該不該盲信?
雖然最近全網都被小米SU7刷屏,但其實,特斯拉已經是老牌的“車圈頂流”了。
有人把它奉為“鋼鐵俠戰甲”,也有人因它陷入過致命危機,特斯拉的口碑似乎兩極分化。
如果只看那些駕駛特斯拉發生意外后順利逃生的過往案例的話,特斯拉的安全性確實“頂”。
深圳暴雨圍墻倒塌壓住4輛車,唯獨特斯拉Model Y依然堅挺。
還有同樣發生在3月的湖北杭瑞高速上的另一起交通事故中,特斯拉也讓人驚嘆不已。
當時也是暴雨天,駕駛著特斯拉在高速上行駛的車主一時犯困,不小心撞到了路邊護欄。
發生碰撞后車子直接起飛還在空中翻轉了兩圈才砸地,車身也是損毀嚴重。
可當交警趕到現場時,竟看到司機還安穩坐在車內幾乎毫發未損,后面還能開車下高速。
甚至林志穎撞車后都還選擇繼續開特斯拉,主打一個“撞過才知真香”。
這一系列的幸存案例都讓大眾對于特斯拉的好感度和信任度不斷加深,甚至幾乎要“神化”。
可那么多的意外,不可能都這么“幸運”,事實上特拉斯收到的投訴也不少。
過往就有過特斯拉車主親自去到車展現身,控訴自己購買的特斯拉剎車失靈要求賠償的案例。
而去年成都某小區,還曾發生過特斯拉起步就壓死人的慘案。
當時司機因為因A柱和引擎蓋盲區加上低頭玩手機,碾壓了蹲在車前的5歲女童導致死亡。
更扎心的是,特斯拉360度監測和行車記錄儀全程靜默,被家屬怒告“虛假宣傳”。
除了硬件設施的“虛假宣傳”,特斯拉也同樣因為自動駕駛功能陷入過輿論風暴。
今年2月17日,發生在溫州瑞安塘的一起慘烈車禍,就暴露出了特斯拉備受質疑的不足。
這輛特斯拉是在撞上公交車后偏離了路線,最后和停在路邊的一輛小轎車發生二次撞擊停下。
事故最終導致車內的司機錢某重傷,副駕駛位的陳某當場喪生。
據錢某所說,撞上公交車完全是因為車輛突然速度失控,他一直在拼命控制還是沒有阻止。
類似驚險的一幕還在去年11月廣東的一條高速道路上出現過,同樣是特斯拉速度失控。
這些案例中特斯拉幾乎都是在正常行駛狀態下突然失控,被車主質疑和自動駕駛功能有關。
特斯拉的創始人馬斯克曾經把車內安裝的輔助駕駛系統FSD當作賣點大力宣傳。
但這一功能似乎并沒有得到美國市場監管人員的認可,他們認為自動駕駛存在很大隱患。
這么多的“實戰”案例表明,車身硬雖然能保命,但再牛的設計也架不住“人車配合掉線”。
結語
每一次的意外都該起到警示的作用,慶幸人沒事的同時行業也該反省自身。
無論是哪種汽車品牌,都該明白,比各種花里胡哨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安全保障。
身為駕駛人也要時刻謹記,任何時候都不要掉以輕心,輕易把自己的性命交給“系統”。
畢竟,“鋼鐵戰甲”再硬,我們終歸不是“超級英雄”,安全意識依然要放在首位。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本文信息來源于:【新京報】【觀察者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