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又來搞事情了,他的關稅大錘朝歐盟重重砸去,25%的汽車關稅簡直猶如一記悶棍,打得歐洲人暈頭轉向。然而,在這種情況下,歐盟并沒有選擇與中國聯(lián)手抗衡美國,共同應對這場貿易風暴,反而是特朗普對等關稅出臺前夕,做最后一搏嘗試討好美方。這一操作讓人不禁疑惑:歐盟的算盤到底是怎么打的?
特朗普對進口商品再度揮舞起關稅大棒,這次輪到了汽車行業(yè),而這并非他第一次打歐盟的主意。上個月,他已經(jīng)對全球鋼鐵進口加征了25%的關稅,如今更是在原有基礎上加碼。對于依賴出口的德國汽車業(yè)來說,這無疑是一場災難。數(shù)據(jù)顯示,70%以上的美國進口汽車來自日本和歐盟,尤其是德國,這可謂直擊要害。
而歐盟呢?早已急得焦頭爛額,從不斷派政府官員出馬談判到嘗試拉攏中國,想盡辦法尋求喘息機會,但依舊無濟于事。當?shù)貢r間4月1日,馮德萊恩在歐洲議會發(fā)表講話,對美國關稅威脅“放狠話”。強調歐盟將以“實力地位”出發(fā),與美國展開談判,并準備好堅決反制。而這個“實力地位”究竟能撐多久,恐怕連她自己都心里沒底。
盡管馮德萊恩喊得響亮,顯示出要以牙還牙的姿態(tài),但業(yè)內專家們卻對此表示懷疑。一方面,歐盟對美國市場的依賴程度已經(jīng)深入骨髓,尤其是在能源進口上,美國替代了不少俄烏沖突減少后的供應缺口,牽一發(fā)動全身;另一方面,特朗普曾屢次威脅撤出北約安保,這也讓歐盟在強硬反擊上多了幾分忌憚。
同時,歐盟內部親美勢力并不少,他們自然不希望看到歐盟與美國交惡。更值得一提的是,即便口頭上準備反制,實際上歐盟還是希望通過談判解決問題,馮德萊恩在講話中再次提出與美國合作,共同應對“產能過剩、失衡、不公平補貼、拒絕市場準入、知識產權盜竊”等問題。她說:“我聽到美國人說,有些人利用了這些規(guī)則。我同意。我們也深受其苦。所以讓我們一起努力吧。”據(jù)英國《金融時報》稱,馮德萊恩雖未直接點名,但此處明顯針對中國,提議美歐合作向中國施壓。
有意思的是,當美國用關稅大棒橫掃全球時,中國曾多次向歐盟伸出橄欖枝,希望聯(lián)合抵御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但豈料,歐盟對此毫無響應。按理說,中歐合力不僅能削弱美國的霸權,還能實現(xiàn)雙贏局面。然而,從歷史淵源到文化差異,東西方的隔閡讓歐盟傾向于站在美國這一邊。
其實,歐盟與美國的聯(lián)系不僅僅是經(jīng)濟利益,還有更深層次的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認同。對于歐盟而言,美國是同文同種的盟友,而中國則是一個“制度性競爭對手”。這種觀念上的差異,使得即便面對關稅重擊,歐盟也似乎寧愿選擇“獻祭”中國以保全與美國的關系。
在當前國際局勢下,歐盟對美國的安全依賴依然顯著。面對俄羅斯的潛在威脅,歐盟不得不仰仗美國的軍事保護。因此,哪怕被逼得忍無可忍,歐盟也只能選擇默默忍受。與安全依賴相伴的,是歐盟對美的意識形態(tài)追隨。盡管特朗普的一些行為明顯損害了歐洲的利益,但由于長期的西方文化浸染及對東方崛起的戒心,歐盟從心理上已經(jīng)固化為“親美模式”,對華關系中夾雜著復雜的矛盾與競爭。
自此,我們不難看出,歐盟在美國的壓力之下,依舊難以拋開對華偏見,與中國聯(lián)手應對挑戰(zhàn)。同時,由于對美國的多重依賴,他們也不敢貿然反擊。然而,倘若歐盟繼續(xù)徘徊于兩難之間,那么最終承受后果的,將不僅是歐洲自身,還有這片大陸上每一個普通的家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