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杜雨璇
來源:《全媒體探索》2025年2月號
《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2024)》顯示,40.3%的用戶認同短視頻/直播已經成為自身主要的消費渠道,27.9%的用戶“會因為看短視頻/直播去某地旅游”。視聽作品成為影響受眾出行的重要因素,也在線上促成了觀眾與取景地的“初遇”。網絡微短劇契合當下受眾的碎片化閱讀需求,能夠迅速觸達觀眾的內心,對宣傳和發展地方文旅具有很強的拉動性,也再次印證了媒介、人和地理環境之間的互動關系。
本文從媒介地理學角度探析“影像化旅行”這一現象的形成邏輯,對媒介和地理環境間的互動關系進行梳理研究,并就此現象提出有關微短劇傳播與文旅方面的研究啟思,嘗試建立可復制、可推廣的“微短劇+文旅”消費新模式,賦予更多影視文旅作品多元化發展的潛力。
媒介地理學與網絡微短劇
2024年初,國家廣電總局辦公廳組織實施“跟著微短劇去旅行”創作計劃,提出2024年創作播出100部高質量文旅主題微短劇,推動實體取景地跟隨微短劇的熱播“出圈”。例如,微短劇《一夢枕星河》講述蘇州非遺藝術的傳承與對古城的現代化保護,《那個重逢的夜晚》將福建省美麗的平潭島安利給了屏幕外的更多人。“影視化旅行”對于熙攘都市里的人群來說,何嘗不是一種對自由生活、世界廣度的全新探索。
微短劇成為城市變遷的重要寫照,一定程度上還原了當地真實的地理環境,這與媒介地理學聚焦人與地方關系的研究不謀而合。關于媒介地理學,國內最早是在1992年學者邵培仁所著的《電腦與網絡:媒介地理學的顛覆》中引入,主要研究的是人與自然和媒介的相互關系。在此視角下,“影像化旅行”現象是取景地與微短劇創作之間相輔相成的結果,拍攝微短劇能從側面展現出當地的獨特文化背景,微短劇的拍攝會受到當地文化的影響,使異地的人們能夠獲得相同的地方歸屬感。
媒介地理學視角下“影像化旅行”現象的產生邏輯
(一)時間維度:共享城市記憶,營造深刻的媒介影響
古往今來,人的記憶需要特定的符號載體才得以傳承:從古代的圖畫、音符、文字,到現代的銀幕、影像、視頻。大眾傳媒進入社會生活之后,記憶開始在傳承國家、民族歷史的過程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微短劇用影像符號重塑即將消逝的城市文化記憶,如河北文旅發布的微短劇《回到崇禮》以小切口講述了張家口市崇禮區的城市發展變化,讓觀眾更為清晰地建立起對崇禮這座城市的認知。在影像的顛覆和重塑下,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體驗感受各地的歷史文化,進而萌生實地旅游的意愿。
意大利學者羅西曾說,“城市是人們集體記憶的場所及載體”。相比于文字,影片的形式更具直觀性和感染力。微短劇鮮活生動地記錄著城市之變、時代之變,使得在歷史長河中失去位置的城市記憶找到了棲身之所。河北文旅發布的微短劇《等你三千年》,即用愛情故事引出邯鄲“一座等了您三千年的城”的城市文化。
(二)空間維度:突破空間邊界,塑造流動的城市地理
城市的空間是當地文化的承載體,新型媒體的介入會極大地拓展城市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網絡微短劇通過鏡頭畫面的展示,將取景地生動積極的形象廣泛傳播給觀眾。正如梅羅維茨所言“消失的地域”,微短劇突破了現實物質條件的限制,跨越文化的差異、地域的距離,讓處于不同時空的人們享受同一片城市記憶。
媒介并不是感知時空的唯一方式,微短劇也只是將部分故事碎片搬上了熒幕。于觀劇者而言,局部的描寫會激發他們不斷求知探索的欲望。當人們發現影片內容不能滿足時,會選擇類似本雅明的方式,親眼去觀察當地的人群和文化,成為取景地的“漫步者”。
(三)地方維度:改變場所認知,滿足在地體驗情感需求
網絡微短劇能讓觀眾在無形中開啟取景地的“云旅游”。如微短劇《我的歸途有風》巧妙地將四川樂山的非遺美食文化、地域文化融入劇情。微短劇的故事內容承擔了部分旅游宣傳片的作用,促使觀劇者向旅游者的身份過渡,實現從取景地到打卡地的有效轉化。
此外,觀看者在線上持續性觀看行為中,也培養形成了數字地方感。數字遠程體驗需要通過在地體驗的支持和積極回應才能形成良性循環。觀眾實地模擬劇照、模擬情節、模擬角色,能夠有效滿足其在地體驗的情感需求,幫助觀劇者在現實空間中創造屬于自己的情感回憶,由此平衡感知上對現實世界判斷存在的誤差。
(四)景觀維度:重構真實地理,搭建擬態化城市景觀
微短劇將千萬里之外的景觀與風情呈現于觀眾眼前,然而觀劇者看到的是經過編導和攝像師選擇與取舍之后的景觀。例如,山西首檔文旅奇幻系列微短劇《心靈奇旅》將“歷史文化的穿越”重新定義,以一條故事主線串聯多個歷史景點、多位歷史名人、多個文化故事,影片所呈現的內容與真實的地理景觀有一定偏差。
此外,微短劇能使觀眾體驗到那些原本存在于想象中的世界,如在北京市石景山區首鋼園取景的微短劇《如果AI》,將科幻元素與現實議題相結合,涉及多個場景。技術的賦能使得取景地的價值不斷外延,真實空間的影響卻慢慢減少,越來越多的受眾傾向于相信媒介所構建的地理空間,并愿意前往取景地拍照記錄。
“影像化旅行”現象的實踐啟思
(一)提高影片內容質量,深度融合文旅要素
從現有的微短劇作品來看,大多數劇作仍將取景地當作簡單的背景板,缺乏對當地旅游文化的深度挖掘。若想獲得觀眾長久的喜愛與支持,應將影片與文旅資源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使觀眾不僅為地理景觀所吸引,更因地理景觀中蘊藏的人文故事而感動。網絡微短劇的開發應以當地文化為靈魂,通過文化這一紐帶將影視元素與旅游活動緊密結合起來。具體而言,創作者應堅守初心,避免產出同質化、低俗化的作品;拍攝者應投入真實情感將旅游元素與故事情節合理匹配,使其成為塑造主人公性格和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關鍵元素。
(二)提升當地旅游形象,避免出現“濾鏡破碎”
微短劇和文旅的結合需要多方力量的合作共創,如保留微短劇的拍攝場景,為游客提供可以重溫的物品和道具等,將自然與文化景觀跟微短劇有機融合在一起。同時,各地在打造城市旅游空間時,需要考慮到城市的長遠發展,不斷完善旅游目的地的配套設施和服務質量,將微短劇的短暫熱效應轉化為經典旅游目的地的長尾效應。例如,湖南衛視播出的短劇《你的島嶼已抵達》,取景地與劇中意境高度相符,拍攝期間桃花源旅游管理區管委會、常德市城發集團免費提供拍攝場地和配套服務,成為微短劇與文旅產業有機融合的一次有益探索。
結 語
微短劇通過宣傳本土文化和城市文明,將線上線下的觀眾聚集在一起,產生文化認同感和地方歸屬感,帶動形成城市旅游、經濟和文化發展的良好態勢。本文從媒介地理學的視角深入剖析“影像化旅行”現象,研究表明微短劇通過影像符號將真實的地理景觀向擬態景觀過渡,在虛擬空間中塑造觀眾的數字地方感,由此吸引觀眾實地旅游打卡。未來還可以通過其他媒介形式賦能文旅高質量發展,強化媒介對城市地域文化的重要傳承意義,讓流量變“留量”。
(作者為重慶師范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碩士研究生)
本文刊于《全媒體探索》2025年2月號,原標題為《微短劇帶動“影像化旅行”:產生邏輯與實踐啟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