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師傅今年65歲,他比較關注養生和健康,經常瀏覽一些健康養生類的視頻和文章。
咳嗽有段時間不見好轉,他就會去拍個CT檢查下,以確保肺部沒什么大問題。近段時間,他又因胸痛、胸悶、咳嗽到了醫院檢查,并主動要求進行CT檢查。
好友們聽到他頻繁做CT檢查,就勸告他:“CT檢查有輻射吧,不能經常做,否則會增加致癌風險!”
被好友這么一說,陳師傅心里開始犯嘀咕,那做一次CT檢查致癌風險到底有多大呢?
一、做一次CT檢查致癌風險有多大?
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腫瘤內科主任醫師潘戰和介紹:CT檢查就是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是通過發射X射線圍繞某個身體部位進行掃描,探測器在收集信息、計算機處理后,生成身體內部的圖像,以發現骨折、腫瘤等。
CT確實會產生輻射,而這種輻射確實屬于一種致癌物,不過偶爾一點的小損傷,能通過人體強大的修復機制來恢復。
那做一次CT檢查致癌風險有多大呢?
據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數據顯示:一次普通胸部CT的有效輻射量是5~10毫西弗,大約會增加0.0025%~0.005%的患癌風險。當然不同部位的CT輻射量不同,但無論是哪個部位單次CT的致癌風險都是安全可控的,無需過于擔心。
二、不同CT怎么選合適?越貴越好嗎?
CT檢查也有很多種不同分類,那到底應該怎么選擇合適的CT檢查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放射科副主任醫師李茜介紹:不同的CT檢查原理、作用和適用范圍不同!
平掃CT:心臟及胸部平掃CT是胸部疾病常見的一種檢查方式,密度分辨率高,能顯示胸廓、縱膈、肺部,不容易漏診病灶。
低劑量CT:低劑量CT輻射量是普通CT的五分之一,可以篩查肺部病變,體檢時一般采用胸部低劑量CT,分辨率相對較低點。
高分辨CT:高分辨CT多用來診斷肺小結節、肺彌漫性病變等,可以更加精準找到肺部病灶,清晰顯示肺部細微結構。
增強CT:增強CT需要往靜脈血管中注射造影劑再進行CT掃描,從而顯示病灶情況,并進行定性診斷。
PET—CT:PET—CT是通過將放射性核素標記到可參與人體代謝的化合物上,然后注射到人體內,再通過體外探測器PET來確定病變情況。PET—CT診斷腫瘤的準確率較高,檢查時間一般是20—30分鐘。
上述CT檢查中,高分辨CT、增強CT、PET—CT的輻射劑量較高,成本也更高,如果健康人群只是想要體檢,這3種CT再有錢也不建議隨便做。
三、專家坦言:不提倡非必要的CT檢查
近兩年甲流肆虐,很多人感染甲流后咳嗽長時間不好,那有沒有必要進行CT檢查呢?
如果患者甲流病程超過一個禮拜,且出現了高熱不退、反復咳嗽、氣急、呼吸困難等癥狀,最好及時就診排查,必要時遵醫囑進行CT檢查。
但如果是日常普通體檢,要不要選擇各種CT類的檢查呢?
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肖虹、王彬和高林峰指出:不提倡非必要的CT檢查,流行病學統計發現累積輻射量增加可能會增加癌癥風險。臨床上要執行放射防護最優化的原則,要控制好兩次放射學檢查的間隔。
如今隨著人們對健康的關注,很多人開始進行定期體檢,希望能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不過專家不提倡非必要的CT檢查,以免累計輻射量增加患癌風險。臨床上可選擇的CT種類很多,并不是越貴越好,而是要結合自身的情況選擇適合的。
參考資料:
[1]《做一次CT檢查,輻射到底有多大?》.生命時報.2024年05月31日
[2]《做一次CT檢查,致癌風險究竟有多大?看完這組數據你就懂了》.健康時報.2025年2月28日
[3]《CT檢查不能隨便做》.健康報.2023年3月27日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