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腳下風火輪卷起的全民狂歡熱潮尚未退卻,一場關于哪吒的“戶籍爭奪戰”悄然上演。四川宜賓考證出“陳塘關”地理遺跡、天津河西區力證哪吒鬧海在渤海灣、安徽蕪湖自稱哪吒很可能是在安徽固鎮“鬧的海”……當神話敘事被切割成具體行政區劃的招商項目,這場“哪吒故里”爭奪戰便超出了文旅開發的常規邏輯,折射出地方經濟發展中值得商榷的現象。
不難發現,這背后是流量經濟在推波助瀾。地方政府將神話人物戶籍化,本質上是將文化符號簡化為可量化的招商指標:哪吒IP高票房是景區門票的預期,短視頻高播放量是旅游人次增長的潛力。在流量的驅使下,“陳塘關”批量產出,卻缺失了對哪吒精神內核的當代詮釋。
神話之所以能跨越千年仍保持生命力,正在于其開放性的闡釋空間。哪吒剔骨還父的決絕,在元代雜劇中是對封建倫理的反叛,在1979年動畫電影《哪吒鬧海》中是對抗偏見的成長寓言。這種持續再創造的張力,恰恰是當下文旅開發最珍貴的啟示:與其糾結哪吒的“出生戶籍”,不如思考如何讓“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進取精神轉化為文旅創新發展的勇氣,將守護陳塘關的擔當具象化為當代城市精神的內核。
真正的文化傳承,應是在地文化基因與時代精神的創造性結合。故宮博物院讓《千里江山圖》變成年輕人追捧的文創基因,當傳統文化的精神能量與現代人的生活場景共振,就會形成可持續的商業價值。而費盡精力去打造“哪吒故里”,若缺少精神共鳴,終會淪為流量泡沫。
文旅產業的升級路徑應跳出“戶籍學”的思維定式。地方發展需要的不是某個IP的屬地認證,而是立足城市文脈的創意轉化能力。與其在故里認定上纏斗,不如借鑒杭州宋城對傳統文化的沉浸式再造、學習西安大唐不夜城對歷史IP的年輕化表達。
當下,文旅經濟已進入內容深耕的下半場,唯有褪去“流量為王”的虛火,在精神傳承與現代詮釋間找到平衡點,才能讓文化遺產真正轉化為持續的生產力。畢竟,哪吒從未屬于某個地理坐標,他始終活在每個不甘平庸的現代人心中。
2025年4月3日《中國文化報》
第3版刊發特別報道
《“哪吒故里”之爭的迷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