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中日韓三國經濟部長在首爾舉行線下對話,旨在加強區域貿易合作,以及應對特朗普關稅政策帶來的挑戰。這是五年來,中日韓首次舉行經濟對話,也是繼3月22日,中日韓外長三方會議之后,三國高層再一次聚首。
短短一周,中日韓三方高層頻繁會晤,背后釋放出多重信號。
其一,在特朗普2.0的沖擊下,中日韓走得更近了。從上臺至今,特朗普用關稅大棒平等“創死”每一個人,無論盟友伙伴,全都一視同仁。上個禮拜,特朗普又宣布將對進口汽車加征25%的關稅,4月2日正式生效,而且還是永久性的。這個消息無異于在全球扔下了一枚核彈,各國車企一片哀嚎,而日本和韓國更是首當其沖。
中日韓貿易部長握手
據日本財務省數據,去年日本對美出口總額高達21.3萬億日元,約1410億美元,其中汽車占其總出口的28.3%,汽車零部件占5.8%,合計下來占比超過1/3。
美國還是韓國車企的最大出口市場,在美國市場的銷量占其全球業務的近四成,而且韓國動力電池企業如LG新能源、三星SDI,已在美國投資540億美元建設15家電池廠,深度融入美國電動汽車產業鏈。若關稅落地,日韓車企的直接經濟損失可能超過200億美元。
除此之外,隨著特朗普2.0時代的來到,日韓也越來越意識到,美國不再是“可靠”盟友。關稅經濟是一碼事,更重要的是安全,特朗普不止一次公開質疑美日、美韓同盟,認為這個關系“不對等”,美國投入了大量精力,結果什么都沒得到。
特朗普要對全球汽車加稅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和韓國開始另尋出路,而中國就是最佳選擇。中國不僅有足以與美國相抗衡的實力,還有巨大的市場,與中國合作大有可為。
其二,在特朗普的“催化”下,區域經濟一體化可能加速發展。
此次中日韓經濟部長會議,三方一致同意加強《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的實施。中日韓都是RCEP核心成員國,該協定的成立就是為了削減區域內的經濟壁壘。面對飽受特朗普汽車關稅沖擊的日韓車企,RCEP定能起到緩沖效果,對中國也是如此。
另外,三國高層還達成一項共識——推進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關于中日韓FTA的談判史,可謂是一波三折。這個構想最早在2002年提出,直到2012年11月正式啟動,至今雖已舉行16輪談判,然而始終沒有落地。每每有新進展,總會生出幺蛾子。
尤其是2012年,當時我們快和日本簽署貨幣互換協議,中日韓自貿談判也在有條不紊進行,結果推進這兩件事的日本金融大臣松下忠洋,突然被爆在家中自盡,沒過幾天,剛剛任命為駐華大使的西宮伸一也突然暴病身亡,與此同時釣魚島爭端爆發。這一系列事的直接結果,就是談判無疾而終,此后再難有突破。
3月22日王毅外長與日本外長巖屋毅與韓國外長趙兌烈會晤
如今,面對特朗普政府帶來的“風雨”,中日韓完全可以同舟共濟,實現1+1+1>3。過去幾十年,中國擁有龐大的市場,但經濟水平比較落后,日韓大多是供應商、投資商的角色。但現在中日韓可以互為市場、互為供應鏈和合作伙伴。雖然也有分歧,有競爭,但完全可以坐下來好好談。
這次,中日韓三方不但坐下來談,還愿意把久拖不決的FTA重新提上日程,雖然是形勢所逼,但也體現出日韓思維開始轉變。
其三,中日韓三方態度都很誠懇。盡管存在福島核電站廢水排放問題及歷史矛盾,中韓兩國仍強調“建設性對話”。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長官安德根直言:“在外部壓力面前,我們需要將歷史問題暫時擱置,必須優先維護共同經濟利益。”
這一積極態度,為三方合作注入動力。中方也表明自己的態度,將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愿與包括韓、日在內的世界各國分享發展機遇。另外,三方對此次會議都很滿意,商定下一次部長級會議,將安排在日本舉行。
中日韓可實現1+1+1>3
總的來說,在特朗普的沖擊下,中日韓雖然是被動靠近,但三方誠意滿滿,未來或許會收獲的效果。同時,對于日韓而言,這可能也是一個機遇,一個擺脫美國控制的契機。
對于我們而言,也對各種情況都做了心理準備,“有風有雨是常態,風雨無阻是心態”,面對日韓的主動靠近,我們樂于進一步合作,把蛋糕做得更大。但若沒有結果,也不重要,這些年來,中國在中東、東南亞、拉美等地布局,早已跳出東亞,日韓能成則成,不成便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