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像我這樣的90后來說,客運站真的是再熟悉不過了。
小時候,每逢過年回老家走親戚,都少不了它的身影。
后來長大了,考上了縣城里的高中,
每周上學都要坐著那輛紅色外殼的長途大巴去學校上課。
如今出門遠行,更多時候會選擇高鐵或者飛機這樣的出行方式,
既快速又舒適,回家也變成了開車回去,不再依賴客運站的大巴車。
因此,客運站在我們的生活中漸漸變得陌生起來。
為了應對生存挑戰,客運站這幾年想了不少辦法。
河南那邊推出了一種叫“站點巴士”的模式,和滴滴合作,在商圈、社區設立了100多個招呼站。
車輛不再固定跑老線路,而是通過線上預約時間,線下接送乘客,
這樣每輛車的乘客數量增加了40%,有些線路的客流量甚至恢復到了疫情前的水平。
廣東的一些車站則直接轉型為“客貨郵”綜合體,
利用閑置的大院子進行貨物分揀和快遞配送,2023年物流收入比前一年多了一倍多,
站里的人看著賬本,覺得這個方向挺有希望。
武漢宏基站也不甘落后,把候車廳改造成了城市候機樓。
航空公司在這里設置柜臺,旅客可以拖著行李前來辦理登機手續,然后乘車直接前往機場,省去了很多麻煩。
許昌站瞄準了旅游市場,改造成集散中心,開通了泰山夜爬專線,周末的時候車子擠得滿滿的。
吉林公主嶺站更是玩出了新花樣,客運收入只占三成,物流占四成,剩下的三成靠電商和金融支撐。
站內開了個小超市,還幫助人們辦理貸款業務,把票務之外的業務搞得紅紅火火。
這些車站站在那里,努力尋找新的出路。
過去靠著賣票過日子,現在票不好賣了,就得想辦法開拓新業務。
河南的車跑得更靈活了,廣東的站當起了倉庫,武漢引進了航空公司,吉林搞起了多元化經營。
站里的人忙忙碌碌,計算著賬目,覺得日子還是能過得下去。
這種轉型就像是從泥地里硬生生挖出一條路來。
盡管客運站目前處境艱難,但還沒到徹底消失的地步。
在中西部一些偏遠地區,車站依然是不可或缺的生命線。
比如四川涼山州的一個鄉,兩萬人口中有35%是60歲以上的老人,
他們不會使用智能手機,出門全靠每周固定的兩班車。
每當車站的車一到,老人們就拎著包爭先恐后地往上擠,去鎮上趕集、看病,全都指望著這趟車。
交通部的數據擺在那兒,全國仍有12.6%的鄉鎮沒有通公交,客運站成為了這些地方的腿腳。
2024年國慶期間,鄭州客運北站一天運送了2萬人次,票價漲了30%依然搶不到票。
在春運、國慶等高峰期,車站里人山人海,
售票窗口又排起了長隊,停車場被車輛擠得滿滿當當。
站里的人算著賬,認為這種“潮汐式”的客流還能維持一段時間,
關鍵是要靈活調度車輛,避免虧損。
新能源技術的發展也為車站提供了一些喘息的機會,比亞迪電動大巴續航500公里,
燃油成本節省了40%,江蘇有車站引入智能調度系統,空跑車輛比例從35%下降到12%。
河南還嘗試了宇通的自動駕駛小巴,短途接駁運行平穩。
站里的人看著這些新技術,覺得未來或許還有翻身的機會。
剛性需求和技術革新確實為車站留下了一絲生機。
然而,客運站的日子并不好過,外部壓力重重。
高鐵的快速發展讓客運站備受沖擊,從2012年到2023年,
鐵路里程從9.8萬公里增長到15.9萬公里,
95%的50萬人口以上城市都通了高鐵。
京津城際開通后,天津到北京的客車乘客減少了70%;
鄭渝高鐵通車那一年,沿線長途班次削減了40%。
高鐵時速可達350公里,而大巴只有60公里,兩者一對比,乘客自然流向高鐵。
私家車的普及更是加劇了這一趨勢,2023年全國汽車保有量達到3.36億輛,平均每5個人就擁有一輛車。
節假日高速公路上堵成長龍,站里的人看得清楚,知道很多乘客都被自家車吸引走了。
以前過年擠大巴的人,現在大多選擇開車回家,車站的車停在那里,一趟下來沒幾個人坐。
網約車行業的發展又進一步壓縮了客運站的生存空間,2022年市場規模達到2562億元,
只需手機一點,車就能到家門口,誰還會跑到車站等車呢?
高鐵的速度快如飛箭,私家車滿街跑,網約車隨叫隨到,
而車站的車速度慢且購票不便,導致客流急劇下降。
站里的人看著賬本,覺得日子真的很難熬。
客運站這個行當,現在已經陷入了困境。
武漢傅家坡站運營了40年,但在2024年深秋關了門。
曾經華中地區有356億人次從這里出發,如今每天不足100人,站內冷清得像是沒人居住一樣。
全國2800多個二級以上車站中,80%處于虧損狀態,有的車站一年虧損幾千萬。
2012年日均客運量接近1億人次,十年后降至35億人次,降幅高達90%,
站內的售票機積滿了灰塵,停車場雜草叢生,旁邊的店鋪都貼著“旺鋪轉讓”的告示。
站里的車和服務也跟不上時代步伐,河南有些車站還在使用2000年的老舊車輛,
座椅狹窄得讓人無法伸展雙腿,車廂內氣味難聞,司機半路還會停車拉人。
鄭州站核算了一下,人工成本占60%,但客流僅相當于高峰期的五分之一,
發一趟車就要虧損300元,全靠政府補貼勉強維持。
站里的人站在那里,看著空蕩蕩的大廳,覺得這個行業仿佛被時代拋棄了。
以前春運的時候,車站里人頭攢動,
售票口排隊幾百米,候車廳擠滿了拖家帶口的旅客。
而現在站在那里,門可羅雀,票賣不出去,車也跑不動。
這種衰落,就像被人強行按進了深坑。
關于客運站的存廢問題,乘客和從業者心中各有各的考量。
在涼山州鄉下,老太太們拎著菜籃子站在站臺,等待每周僅有的兩班車。
車一來,她們就爭先恐后地擠上去,腿腳不靈便的還需要別人攙扶。
站里的人明白,如果沒有這輛車,這些老人就無法出門。
而城里的年輕人則不同,他們站在那里盤算著,租車自駕一天花費200塊,
比擠大巴舒服得多,所以站里的票也就無人問津。
司機和站里的工作人員也很無奈,鄭州站有個司機,跑一趟車虧300塊,
站在那里抽煙,嘴里念叨著補貼何時能到位。
站長每天盯著那點可憐的客流,覺得日子實在熬不下去了。
但河南“站點巴士”的成功案例讓司機看到了希望,跑一趟車乘客明顯增多,
站里的人看著數據,心里又燃起了一絲希望。
廣東站從事物流工作的人員站在那里分揀貨物,覺得這份工作比賣票賺錢快多了。
因此,是否關閉客運站,
是一個需要綜合考慮多方因素的問題,期待國家政府能夠妥善解決。
盲目關閉不僅會影響部分市民的生活,還會造成資源浪費。
部分車站的成功轉型證明,即使在新時代,仍然有需要客運站的地方存在,
只要合理利用,車站完全可以保留下來,繼續為人民服務。
信息來源:青海普法:《青海加快推進全省汽車客運站轉型發展》九派新聞:《網傳武漢傅家坡客運站即將關停?客服:沒關停,部分班次有調整》廣州日報:《別了,東莞大朗客運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