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蛭破血消癓的故事
〔時珍曰〕按賈誼新書云:楚惠王食寒菹得蛭,恐監(jiān)食當死,遂吞之,腹有疾而不能食。令尹曰:天道無親,惟德是輔。王有仁德,病不為傷。王果病愈。此楚王吞蛭之事也。王充論衡亦云:蛭乃食血之蟲,楚王殆有積血之病,故食蛭而病愈也。與陶說相符。
——《本草綱目》蟲部第四十卷水蛭“發(fā)明”
中文釋義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引用了一則西漢初期賈誼的政論著作《新書》中記載的“楚王吞蛭”故事:
一天楚惠王吃涼拌魚腥草時,發(fā)現(xiàn)其一片葉子上有一條活的水蛭,惠王擔心若被大家發(fā)現(xiàn)追究起來,廚師和監(jiān)食官都要因此被處死,于是便把水蛭吞進了肚子里,隨后幾天時間楚惠王出現(xiàn)腹部疼痛不適,吃不下東西。令尹(相當于宰相)上朝時發(fā)現(xiàn)惠王的不適便上前詢問,惠王把吞蛭的事告訴了他,令尹馬上跪下向惠王行大禮,并說:上天是公正的,會幫助品德高尚的人。大王有仁德,上天會保佑您的,這點小事是不會傷害到您的。當天晚上楚惠王如廁時居然把那條水蛭給排出來了,不但腹痛病好了,就連過去困擾他很久的腹部積血癥瘕疾病也痊愈了,這就是“楚王吞蛭”的故事。這個故事流傳甚廣,500年后的王充在《論衡》也說到這個故事,并指出:水蛭是吸血的蟲子,楚王必定是患有積血癥瘕之類的疾病,所以吃了水蛭后反而病好了。再過500 多年,陶弘景對此也做了同樣的解釋:“楚王食寒菹,見蛭吞之,果能去結積,雖然陰佑,亦是物性兼然”充分肯定了水蛭的破血消癓作用。
水蛭的由來
水蛭作為藥物其最早是以“水蛭”之名收載于《神農本草經》:“味咸,平。…無子,利水道。生池澤。”這段記載闡述了水蛭的生存環(huán)境,為后世了解水蛭提供了最初的線索。在古代,人們觀察到水蛭這種生物獨特的習性,發(fā)現(xiàn)它常棲息于池沼、水田等水域或水草中,以吸食人和動物的血液為生,行動敏捷且吸附力強。因其外形細長,多呈扁平狀,行動時一伸一縮恰似水中之“蛭”,古人遂賦予它“水蛭”之名。“蛭”字,在《說文》中有“蛭,蟣也”的記載,故水蛭還有蟣,蚑,馬蜞,馬蛭,馬蟥,馬鱉等諸多的別名。《本草衍義》載“汴人謂大者為馬鱉,腹黃者為馬蟥”,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以“水蛭”為正名收載該藥,列出了7個“水蛭”的別名,并中指出:“方音訛蛭為癡,故有水癡、草癡之稱。”解釋了水癡、草癡之名稱來源于方言。現(xiàn)代《中藥大辭典》載其以善鉆皮肉內吸人及牛、馬血,又將水蛭稱為“肉鉆子”。這些名稱都形象地描繪了這類生物的特征,可見水蛭之名蘊含著古人對自然事物細致入微的觀察。
水蛭的藥用歷史
漢代《神農本草經》
載其:“味咸,平。主逐惡血,淤血,月閉,破血瘕積聚,無子,利水道。”其后的《名醫(yī)別錄》載:“味苦,微寒,有毒。墮胎。”
唐代《藥性論》
記載:“水蛭,使。主破女子月候不通,欲成血勞癥塊。”
明代《本草綱目》
記載:“咸、苦,平,有毒。治婦人血瘕,血積,經閉,無子,損傷瘀血,金瘡,折傷。”《本草乘雅半偈》載:“逐惡血瘀血、月閉,破血癥積聚。”
清代
《本草從新》記載:“瀉、破血。治惡血積聚,染須極效,赤白丹腫,腫毒初生。”
《本草新編》中記載:“善祛積瘀堅瘕。治折傷,利水道,通月信,墮妊娠,亦必用之藥。蓄血不化,舍此安除乎。”
2020年版《中國藥典》
收載其“性味咸、苦,平;有小毒,歸肝經,能破血通經,逐瘀消癥,用于血瘀經閉,癥瘕痞塊,中風偏癱,跌撲損傷等”。
品種考證

《神農本草經》作為最早記載水蛭的古籍,僅提及“生池澤”,未明確基原物種。到了南北朝,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中描述“(水蛭)生雷澤池澤,五月、六月采,曝干。蚑,今復有數(shù)種,此用馬蜞,得嚙人腹中有血者,仍干為佳。山蚑及諸小者,皆不用”其闡述水蛭的生長環(huán)境與采集要點及不同品種,為后世考證提供線索。
直至唐代,《新修本草》首次在水蛭基原考證上取得突破,書中提到“此物有草蛭、水蛭,大者長尺,名馬蛭,一名馬蜞,并能咂牛馬人血;今俗多取水中小者用之,大效,不必要須食人血滿腹者;其草蛭,在深山草上,人行即傅著脛股,不覺,遂于肉中產育,亦大為害,山人自有療法也。”所述草蛭應該就是今天旱螞蟥,當時所用的“水中小者”當為今天之藥用水蛭。
而后《蜀本草》亦有補充:“勿誤采石蛭、泥蛭用。石、泥二蛭,頭尖,腰粗,色赤,不入藥,誤食之,則令人眼中如生煙,漸至枯損。今用水中小者耳。”宋代《本草圖經》中則是通過水蛭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將水蛭劃分成不同類別:“一名蜞。此有數(shù)種:生水中者名水蛭,亦名馬蟥;生山中者名石蛭;生草中者名草蛭;生泥中者名泥蛭”,并再一次強調“水蛭有長尺者,用之當以小者佳”。
明代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是基原考證重要典籍。書中不僅詳細記載水蛭習性、形態(tài),還通過實地考察、訪求藥農等方式,梳理總結前人成果,認為水蛭“處處河池有之,即馬蟥,身扁腹平,背面皆綠黃色,有縱紋,腹下有鐵色短毛,后有吸盤。”從形態(tài)、生活環(huán)境等多方面描述,基本確定藥用主要為水蛭科動物螞蟥及其近緣種。
由此可見,古代本草所載水蛭至少有石蛭、草蛭、泥蛭和水蛭四大類,而入藥則強調以能滿足水生和能夠吸食人、牛、馬血等二個條件的水蛭為真。
據(jù)《中國動物志》記載,我國水生吸血類水蛭僅有2屬8個種。有人結合歷代本草記載及其“水生”“吸血”“個頭小” 的特點和現(xiàn)今水蛭的分布認為:古代藥用水蛭品種可能有5種,即醫(yī)蛭科醫(yī)蛭屬日本醫(yī)蛭、麗醫(yī)蛭;醫(yī)蛭科牛蛭屬菲牛蛭、南京牛蛭、湖北牛蛭。今天在中國能合法入藥的只有4種水蛭:水蛭(日本醫(yī)蛭)、螞蟥(寬體金線蛭)、柳葉螞蟥(尖細金線蛭)和菲牛蛭。前3種是現(xiàn)行《中國藥典》規(guī)定的水蛭藥材基原,后一種菲牛蛭為地方藥材標準收載。
菲牛蛭的特點

菲牛蛭醫(yī)蛭科牛蛭屬動物菲牛蛭的干燥全體,別名馬尼擬醫(yī)蛭,俗稱金邊螞蟥,是目前常見吸血蛭類中個體較大的品種,主要吸食人、畜血液為生,是古代藥用水蛭品種之一。主要分布于福建、廣西、廣東、中國臺灣、海南、中國香港等地。中國南方地區(qū)如廣西、云南、廣東等地區(qū)將菲牛蛭作為地方特色藥用動物資源,《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壯藥材質量標準》和 2013年《云南省中藥材標準》均收載了菲牛蛭作為地方標準使用,目前廣東省藥監(jiān)局已公示了菲牛蛭的廣東省中藥材標準。菲牛蛭已成為水蛭的代用品。
外觀特征
與藥用水蛭外觀比較,個體較大,身體狹長且扁平,背面黃褐色或橄欖綠色,背中有一條連續(xù)或斷裂的藍灰色縱紋;兩側各有一條橙黃色或紅棕色的縱帶,并在兩側有大斑點,腹面淡灰色或灰綠色,無斑點及縱紋。
藥效成分與功效
與普通水蛭相比,菲牛蛭擁有更強效的抗凝血活性,主要是菲牛蛭的水蛭素含量超過普通水蛭的多倍,這是被認為目前最有效的抑制血凝的純天然成分。評價菲牛蛭質量好壞的最主要指標是抗凝血活性的強弱,即天然水蛭素含量。為研究哪種水蛭的抗凝血活性強,有不少人進行了實驗,最終結果表明,菲牛蛭水蛭素的活性含量分別是日本醫(yī)蛭的14倍,寬體金線蛭的73倍,其功效和特點優(yōu)越性非常明顯,根據(jù)研究顯示,菲牛蛭具備多種作用,包括抗凝、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降血脂以及抗腫瘤。此外,菲牛蛭還可用于改善腦血腫、皮下血腫等疾病。
菲牛蛭凍干粉
菲牛蛭的主要生物活性成分——菲牛蛭素、水蛭素為蛋白質多肽類物質,在烘干、炮制及煎煮過程中,溫度升高會導致菲牛蛭中的活性多肽菲牛蛭素、水蛭素等發(fā)生變性甚至完全破壞,從而影響抗凝活性、抗血栓活性。因而開發(fā)出菲牛蛭凍干粉,確保其藥效成分得到保留,具有破血通經,逐瘀消癥作用。用于血瘀經閉,癥瘕痞塊,中風偏癱,跌撲損傷,及治療腦血栓、腦溢血、高黏血癥,高脂血癥、高血壓病、肺心病等。2013年菲牛蛭凍干粉作為地方標準已被云南省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正式發(fā)布。
水蛭的道地產地

《神農本草經》中的“生池澤”與《本草經集注》中的“處處河池有之”表明了水蛭分布廣泛,但未明確道地產區(qū)。《名醫(yī)別錄》提到“生雷澤池澤”,雷澤在今山東菏澤一帶,又名雷夏澤、龍澤,山東境內古澤,故址在今菏澤城東北鄄城縣內,現(xiàn)在仍有雷澤水庫,屬于黃河附近低洼水域,古代的雷澤湖通過趙王河與魯運河,與大野澤、微山湖等南四湖相通。宋代的《本草圖經》記錄:“水蛭,生雷澤池澤,今近處河池中多有之”,并在水蛭圖中標明為蔡州水蛭。南宋《寶慶本草折衷》載:“水蛭,生雷澤池澤,及蔡州,近處河池中多有之”,明確指出水蛭生雷澤池澤和蔡州。蔡州為今之河南汝南縣,由此可見,古代水蛭分布各個地區(qū),但以山東菏澤、河南省汝南縣等為水蛭主產地。
現(xiàn)今水蛭仍是全國皆有產,其中山東微山湖作為中國北方最大淡水湖,水蛭資源豐富。以量大質優(yōu)名聞遐邇,歷史上其產量曾占全國總產量的60%以上。此外,江蘇省的洪澤湖、太湖地區(qū)是水蛭的傳統(tǒng)道地產地之一;江西省的鄱陽湖;湖南省的洞庭湖;湖北省的洪湖;河北省的白洋淀;安徽省巢湖地區(qū)等都是水蛭的重要產地。河南、浙江、云南、陜西等省也有較大產量。次產地為:黑龍江省境內的黑龍江、松花江、嫩江、烏蘇里江、牡丹江、呼瑪河、額木爾河、穆棱河、興凱湖;吉林省境內的松花江、圖們江、伊通河、頭道江、二道江、松花湖;遼寧省境內的鴨綠江、遼河、大凌河、東遼河、大遼河、牛河、柳河等地。古代文獻及現(xiàn)代研究表明水蛭分布范圍廣泛,全國各地均有分布。
水蛭的真?zhèn)纹疯b別
真品水蛭
水蛭主要來源為水蛭科動物螞蟥、水蛭及柳葉螞蟥。正品螞蟥,扁平紡錘形,體長約4 - 10厘米,寬0.5 - 2厘米。背面呈綠黑色,有5條黃色縱紋,縱紋間為黑色斑紋;腹面平坦,呈灰綠色,無雜色斑紋;體前端較尖,后端鈍圓,兩端各具1吸盤,前吸盤不顯著,后吸盤較大。質地脆,斷面膠質狀,氣微腥。水蛭呈扁長圓柱形,體長約2 - 5厘米,寬0.2 - 0.3厘米。體多彎曲扭轉,黑棕色,斷面不平坦,無光澤。柳葉螞蟥呈狹長扁平形,形似柳葉,體長約5 - 12厘米,寬0.1 - 0.5厘米。體兩端較細,表面通常為棕黃色,有細密的皺紋,具1條棕黑色的背線。
偽品特征
常見偽品有用其他動物加工偽造而成。有的用外形相似的蟲體,經染色、加工處理后冒充水蛭。這類偽品通常在外觀上與正品存在差異,比如色澤不自然,斑紋模糊、形態(tài)比例不協(xié)調等。還有的偽品是用動物的皮、筋等經熬制、壓制后仿造,質地和斷面特征與正品截然不同,這類偽品質地往往偏硬、韌性大,斷面無正品的膠質狀特征,可能呈現(xiàn)纖維狀或顆粒狀。
鑒別方法
外觀鑒別
仔細觀察水蛭的形狀、大小、顏色、斑紋以及吸盤特征。正品水蛭的特征明顯,偽品很難做到完全一致。例如,正品的背紋、腹面顏色及吸盤形態(tài)都是關鍵鑒別點。
質地與斷面
正品水蛭質地脆,斷面呈膠質狀;偽品質地和斷面特征不同,或過硬,或呈現(xiàn)其他非膠質狀形態(tài)。
水試法
將水蛭放入水中,正品水蛭會逐漸舒展,形態(tài)自然;偽品可能會出現(xiàn)溶解、掉色,或形態(tài)異常變化等情況。
水蛭的毒性及防治
古代記載
《神農本草經》未明確提及水蛭毒性。水蛭毒性的記載最早見于漢末《名醫(yī)別錄》,載:“苦,微寒,有毒”,而明代《神農本草經疏》則記載水蛭 “有大毒”,清代《長沙藥解》載:“水蛭,有小毒”。現(xiàn)代《全國中草藥匯編》載其“有毒”,歷版《中國藥典》也均記載水蛭“有小毒”。
中毒癥狀
現(xiàn)代研究表明,水蛭的毒性成分主要是水蛭素、肝素、抗血栓素等。水蛭用藥過量可導致中毒(中毒量為15-30g),中毒時會出現(xiàn)惡心、嘔吐、牙齦出血、鼻出血、皮下瘀斑、月經過多或子宮出血等癥狀,嚴重時能引起胃腸出血、劇烈腹痛、血尿、顱內出血、昏迷等癥狀。
治療與解救措施
在古代,若出現(xiàn)水蛭中毒,醫(yī)家多采用對癥治療的方法。如對于出血癥狀,會使用一些具有止血功效的中藥,如三七、白及等。現(xiàn)代醫(yī)學中,一旦發(fā)現(xiàn)水蛭中毒,首先應立即停止使用水蛭及其相關制劑。對于輕度出血癥狀,可通過壓迫止血、局部冷敷等方法處理;對于嚴重出血,需及時補充凝血因子、血小板等血液制品,必要時使用止血藥物如氨甲環(huán)酸等進行治療。同時,密切監(jiān)測患者的生命體征,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確保患者安全。
水蛭的綜合利用
醫(yī)學及保健領域
水蛭素納米靶向技術將水蛭素包裹于脂質體中,可精準送至腫瘤血管內皮細胞,提高療效并減少出血風險。美國食品及藥品管理局(FDA)批準了用吸血水蛭作為愈合皮膚、移植和恢復循環(huán)的工具。水蛭還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氨基酸,可用來開發(fā)多種保健食品,對中老年人預防高血脂、高血壓、肝病、心腦血管疾病和腦血栓等有明顯效果。
護膚及美容化妝品領域
水蛭還被用來配制防凍膏、護膚霜、生發(fā)膏或其他活血化淤藥膏等美容化妝用品。有用水蛭超微粉推出水蛭系列日化新產品、祛皺美白的水蛭超微粉化妝品等。
農業(yè)領域
水蛭能疏松土壤、捕食害蟲,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水蛭稻田養(yǎng)殖這一生態(tài)養(yǎng)殖方式悄然興起,使農業(yè)領域受益,養(yǎng)殖水蛭不僅增加農民收入,還可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
生物多樣性監(jiān)測領域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利用水蛭吸食動物血液能獲取動物DNA的特點,提出了大規(guī)模測量動物生物多樣性的方法。
水蛭的功效與配伍
功效
水蛭性味咸、苦,平;有小毒,歸肝經,能破血通經,逐瘀消癥,用于血瘀經閉,癥瘕痞塊,中風偏癱,跌撲損傷等。
配伍應用
1.水蛭配虻蟲
二者常相須為用,是處方中最常見的配伍組合,有破血逐瘀之功。水蛭性緩藥力持久,善于逐瘀散結,虻蟲屬飛物,性烈,破血峻猛,二者配伍通利血脈,相得益彰。
2.水蛭配黃芪
現(xiàn)代藥理學證實,黃芪多糖能增強水蛭素的生物利用度,二者聯(lián)用可提高腦缺血再灌注損傷模型的神經功能評分。中醫(yī)學中認為中風為本虛標實所致,多責之于內虛邪中。黃芪是“補藥之長”,為補中益氣之要藥,二者配伍使用,能增強水蛭破血逐瘀、行滯通絡之功。
3.水蛭配地龍
水蛭、地龍均味咸,咸入血分,水蛭擅于破血逐瘀,地龍長于化血通絡,配伍后擅于治療血分病,對中風后遺癥療效顯著。
4.水蛭配丹參
丹參具有活血化淤、通經止痛、清心除煩、涼血消癰之功,苦而微寒,水蛭咸苦性平,破血逐瘀二者配伍使用可增強活血化淤的功效。
5.水蛭配桃仁、紅花
水蛭最突出的功效是破血通經,桃仁、紅花活血化瘀之力較強,它們配伍應用,能增強逐瘀通經的功效,對于瘀血阻滯導致的閉經,能幫助女性恢復正常月經周期。
6.水蛭配三棱、莪術
三棱、莪術擅長破血行氣、消積止痛,在治療癥瘕積聚方面與水蛭一同使用,能全方位針對癥瘕積聚,從消散瘀血、行氣止痛到軟化腫塊,標本兼治。臨床常用于治療子宮肌瘤、卵巢囊腫等疾病,改善患者因腫塊導致的腹痛、月經紊亂等癥狀。
7.水蛭配乳香、沒藥
乳香、沒藥活血行氣止痛,水蛭破血逐瘀,配伍使用能迅速消散瘀血,針對跌打損傷造成的瘀血腫痛,能緩解腫痛癥狀,促進損傷部位的恢復。
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
一、化學成分
現(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水蛭主含兩類成分:一類是以水蛭素為代表的蛋白質和多肽等大分子物質;另一類是蝶啶等小分子化學成分,其中含 17種氨基酸,包括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以及 Zn、Mn、Fe、Co、Cr、Se、Mo、Ni等14種元素。
藥理作用
1.抗凝、抗血栓作用
水蛭素是迄今發(fā)現(xiàn)最強的天然凝血酶抑制劑之一。其通過與凝血酶形成1:1的穩(wěn)定復合物,直接阻斷凝血酶的活性,阻止纖維蛋白原轉化為纖維蛋白,從而抑制血栓形成。
2. 抗腫瘤作用
腫瘤的生長依賴新生血管的供血,而水蛭素可通過抑制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和基質金屬蛋白酶(MMPs)的表達,阻斷腫瘤血管生成。
3. 免疫調節(jié)與抗炎作用
研究發(fā)現(xiàn),水蛭提取物可抑制NF-κB信號通路,減少促炎因子(如IL-1β、IL-8)的釋放,對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銀屑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潛在療效。此外,水蛭中的小分子肽類成分能增強巨噬細胞的吞噬能力,提升機體免疫力。
4. 抗氧化與神經保護
水蛭素可清除自由基,減輕氧化應激損傷。在阿爾茨海默病模型中,水蛭素能抑制β-淀粉樣蛋白沉積,保護神經元突觸功能。
5. 改善血液流變學
水蛭能降低全血黏度、血漿黏度及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改善血液“濃、黏、凝、聚”狀態(tài)。這一作用對高脂血癥、真性紅細胞增多癥等血液高凝狀態(tài)疾病尤為關鍵。
6. 抗纖維化作用
研究表明,水蛭素能通過下調CTGF mRNA的表達,抑制肝細胞外基質異常增生,發(fā)揮抗肝纖維化作用。
7. 對糖尿病微血管病變作用
水蛭通過抗凝血、抗炎、促進血液循環(huán)、抗氧化等途徑降低血糖,可作為胰島素治療的輔助藥物,減少胰島素的使用計量實現(xiàn)更滿意的控制血糖效果。
水蛭的民間偏方
1. 治中風偏癱
將水蛭研成細粉,每次服3克,每日2次,溫開水沖服。
2.治療高血脂癥
將水蛭打成細粉,每晚服3~5g,溫開水沖服,30天一療程。
3.治療冠心病
水蛭、黃連、黃芩各9g, 生大黃、甘草各6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30天一療程。
4.治療跌打損傷,紅腫熱痛
水蛭、當歸、赤芍、川芎、紅花、川牛膝各15g,黃芪60g,粉碎成細粉,用水調成糊狀,外敷患處,每日早晚各1次。
5. 治療閉經
水蛭、當歸、白芍各10g,生地12g,川芎5g,每日一劑,水煎分2次服。
6. 治療中風后遺癥
水蛭30g,地龍20g,山楂10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7. 治療坐骨神經痛
水蛭、全蝎各10g,研末,每次3g,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8. 治療面癱
水蛭、蜈蚣各等份,研末,每次2g,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9. 治高血壓
水蛭、地龍各30g,共研末,制成丸劑,每次服6g,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10. 治療骨折遲緩愈合
水蛭、土鱉蟲各15g,研末,每次5g,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11. 治療腰椎間盤突出
水蛭6g,桑寄生15g,杜仲10g,牛膝10g,每日一劑,水煎分2次服。
使用注意
1.孕婦、凝血功能障礙者、近期手術患者禁用。
2.月經過多者、出血傾向者慎用。
作者:深圳市寶安區(qū)中醫(yī)院 李佳瑞 梅全喜、國藥集團馮了性(佛山)藥材飲片有限公司 陳偉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