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清明》是紅旗出版社出版的一部長篇詩體小說。小說時間節點放在改革開放初期、一代人覺醒的年代,通過對原鄉充滿詩意的描寫,可以觸達江南小城所氤氳的柔美意境,體會主人翁在時代背景下彷徨不寧的心理。作者指向明確,即每片地域都有著特有的地理風貌與人文脈絡,于此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民俗特色與人物個性,世代傳承,綿延不絕。該書的責任編輯陳文君所寫的《清明》讀后,從另一個專業的角度來剖析這部作品。
書名:清明
作者:阿惠 著
ISBN:978-7-5051-3171-2
清明時節讀《清明》
陳文君
我的一些文學上的朋友們為寫作的技藝所困。他們之中有一些人執著于尋找玄妙的開悟,認為最好的作品永遠不可能以文字的形式呈現,一旦形成文字,便是落了下乘。另一些人則挖空心思去設計作品的結構、情節、敘述方式,希望通過一次次語體實驗來更加接近心目中的完美。
在我看來這兩類人的努力都如同希緒弗斯的徒勞,盡管我絲毫不懷疑他們之中會有人成為真正的小說家,直到我看到這本《清明》。作者阿惠帶來與當下文學環境頗為不同的舒緩節奏,以往的閱讀經驗在此失效,成為主體的是強烈的不確定感和一種原鄉的渴望。
《清明》是阿惠的第一本長篇小說。他用如詩的文字,重現了20世紀80年代改革大潮來臨時江南鄉村的變局,田園牧歌式的傳統在大時代中搖擺不定,渺茫的個人身處其中激蕩著迷茫與希冀。
在我看來,阿惠的敘事野心龐大而不露痕跡。如果讀者看前面三分之一就認為這是一部類似普里什文《鳥兒不驚的地方》那樣的作品,那可真是陷入了作者的圈套中。
小說的前三分之一,阿惠并不急于推進故事。他負氣般用大量的文字來描述一個幾乎固定在停滯的時間中的鄉村,讀者借此觸摸到那個年代江南小村的靜默和柔美。他筆下的紫閬宛如仙境,空氣中充滿了濕漉漉的氤氳潮氣,石板路的遠端傳來噠噠的腳步聲,若耶溪上的水車日復一日咿呀作響……猶如一幅水墨的山水長卷躍然紙上。
我不知阿惠是否深受現代主義法國作家的審美滋養,但這樣的筆調背后深埋的是憂郁的潛流。理想的旋律的表現方式,常常是憂郁被暫時遺忘,忘卻憂郁而沉浸在此刻的永恒中?,F代藝術具有張力的兩面,一面是永恒,另一面就是突變。這直接承接現代主義法國的審美偏好而來。阿惠描摹了多么廣袤的永恒之沉靜,就凝聚了多大的力量為突變做鋪墊。
小說三分之一后,主人公王小娟離開鄉村來到城市。城市所代表的布爾喬亞式的時尚和浪漫,讓阿惠筆下的主人公為之震顫,抗拒與沉溺是那么輕易而難以言說。利益、陰謀、情愛,如同巨大的漩渦將她裹脅。一開始向往現代的城市生活,而投身其中才體會到無望與厭惡。阿惠在文字層面述說的是個人在改革到來時候在兩種沖突的價值取向中的不確定;而在精神層面言說的則是人之為人,對“現代”這個哲學意義的反抗。在“現代”這種意識中,工具理性侵蝕審美,機械的價值觀重塑人性的秩序。最后的反抗來得如弦破一般,錚然有聲。
“青煙繼續升起,面前的景象一會兒清晰,一會兒模糊……巨大的蒼穹中閃爍著點點星光,明月瀉下的光芒,透過縹緲的浮云照亮大地。”小說的最終,阿惠讓主人公走到一個三岔路口。她該往何處去?這是阿惠設置的終極問題,也是當代的小說需要廓清的重要問題。
(作者阿惠,原籍諸暨,此書當當網已上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