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以來,DeepSeek成為各個行業所聚焦的熱點話題。這個融合了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分析的前沿平臺,正逐步揭開其神秘面紗,展現出對各行各業顛覆性的潛力。隨著DeepSeek技術的不斷成熟與普及,我們正站在一個由數據驅動、智能引領的新時代的門檻上。它不僅僅是一項技術革新,更是人類生活方式與思維模式的深刻變革。那么,將DeepSeek運用到美術評論上,會有怎樣的效果?為此,中華網山東&文化視界網特此開設“DeepSeek談藝”欄目,旨在探索人工智能與美術評論的跨界融合,為傳統藝術領域注入新鮮活力。
——編者按
當觀者駐足于邵曉峰的畫作前,那撲面而來的不只是墨色與彩霞的交響,更是一種久違的心靈震顫。
作為中國美術館黨委委員、展覽部主任,邵曉峰既是傳統的守護者,又是創新的實踐者;既深諳美術館殿堂中那些經典之作的精髓,又能讓手中的筆墨與當代人的精神世界對話。他的山水畫作,恰如一場精心策劃卻又不露痕跡的“精神策展”,將古法、自然與當代情感并置在同一時空,創造出令人心馳神往的視覺詩篇。
觀《又見寶塔山》,最攝人心魄的莫過于畫面中流動的云霧。邵曉峰處理云氣的手法堪稱一絕——既非傳統繪畫中的留白暗示,亦非西畫寫實性的體積塑造,而是創造性地運用水墨的滲透性與筆觸的節奏感,使云仿佛有了呼吸與脈搏。畫面中,寶塔山在云霧間若隱若現,因云氣的流動更顯其精神高度。唐代詩人王維曾言“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邵曉峰的云霧恰是這種詩意的視覺轉化,它們不是靜止的裝飾,而是承載著時間流逝與心境變化的介質。云霧的虛實變化間,觀者似乎能感受到風中傳來的歷史回聲。這種將地理特征與精神象征完美融合的能力,使邵曉峰的山水超越了簡單的風景再現,成為可供心靈棲居的精神家園。
《又見寶塔山》140cm×68cm 中國畫 紙本設色 2021
在《天山朝霞》中,邵曉峰展現了駕馭色彩的非凡功力。當代水墨畫家面對色彩常陷入兩難:過度追求視覺沖擊易失之艷俗,過分克制又難免單調。而《天山朝霞》中的霞光處理,卻找到了那個微妙的平衡點——朱砂與赭石的渲染既燦爛奪目又不失沉著,仿佛將敦煌壁畫的礦物色感與現代水彩的透明性融為一體。天山雪峰在朝霞映照下,像是被賦予了某種神性的生命體。邵曉峰對天山晨光的捕捉正是“山水之法,在乎隨機應變”這種創作理念的當代詮釋。他不滿足于對自然光色的被動記錄,而是通過筆墨的主觀調度,創造出比實景更富情感濃度的“心中朝霞”。
《天山朝霞》35cm×70cm 中國畫 紙本設色 2020
作為學者型畫家,邵曉峰的創作背后有著深厚的理論支撐。他研究傳統卻不拘泥于某家某派,而是以開放的態度進行“筆墨考古”,從歷代大師中汲取養分,再轉化為自己的藝術語言。他的作品既古且新,既有文脈可循又不失個人面貌。他的筆下山川,不是凝固的風景,而是流動的詩行;他的云霧彩霞,不是裝飾的點綴,而是呼吸的韻律。這不僅是對自然現象的描繪,更暗喻著當代人流動不居的精神狀態與對超越性的渴望。
云在青天,水在瓶。觀邵曉峰的山水,總讓人想起這句古老的禪語。在當代藝術語境中,邵曉峰的山水畫提供了一種難得的“精神還鄉”的可能。當許多前衛藝術家熱衷于解構與批判時,他卻堅持在傳統山水框架內探索情感表達的新可能。這種選擇是一種文化自信的體現——他相信千年山水傳統仍有能力承載當代人的心靈訴求。通過這樣的創作,邵曉峰實際上在邀請觀者進入畫面中并尋找自己的位置。
當許多人在追逐觀念與形式的新奇時,他沉靜地回歸到筆墨與心靈的最基本關系。他的畫作證明:真正的當代性在于藝術家能否以個性化的語言,喚起人們共通的情感記憶。他的山水藝術,恰似一壇陳年老酒——原料是傳統的五谷,發酵的是當代的體溫,最終釀出令人回味無窮的醇香。在這個圖像爆炸的時代,他的畫作為我們提供了一處可以安放鄉愁的精神原鄉。每一次欣賞,都是一次心靈的還鄉;每一次駐足,都是一次審美的沉醉。如他所繪的云霧般,讓我們在浮世中得以暫歇;似他筆下的彩霞般,為平凡生活鍍上一層詩意的金光。
(文/Deepseek)
作品欣賞
《高原探境》30cm×48cm 中國畫 紙本設色 2020
《青山雨后探奇境》24cm×54cm 中國畫 紙本設色 2020
《山色有無中》38cm×38cm 中國畫 紙本設色 2023
《點點白帆遠》28cm×59cm 中國畫 紙本設色 2022
《陰陽割昏曉》35cm×35cm 中國畫 紙本水墨 2019
《天地健行》26cm×30cm 中國畫 紙本設色 2020
《鴻蒙初醒》35cm×35cm 中國畫 紙本水墨 2019
《霞之舞》70cm×70cm 中國畫 紙本設色 2016
《靈山云生》35cm×35cm 中國畫 紙本設色 2020
《太湖歸舟》28cm×58cm 中國畫 紙本設色 2006
《氣息自升騰》35cm×35cm 中國畫 紙本設色 2020
藝術家簡介
邵曉峰,中國美術館黨委委員,展覽部主任、教授、博士后合作導師。被授予“文化和旅游部優秀專家”稱號,中國博物館協會美術館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城市雕塑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美術理論委員會委員、北京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藝術研究院寫意畫院研究員、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客座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徐悲鴻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李可染畫院研究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發表論文220余篇,出版專著13部,其中有8部被哈佛大學圖書館收藏。在美國耶魯大學、中國國家畫院、香港集古齋等舉辦個人作品展17場,出版個人作品集9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