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耀高原,永念英烈
——緬懷征戰雪域高原的汽車兵英烈們!
- 袁廷掌
在西藏的雪域高原上,珠峰巍峨矗立,雅魯藏布江奔騰不息,這片壯美的土地上卻鐫刻著無數高原汽車兵用生命書寫的悲壯史詩。他們以鋼鐵般的意志,穿越“死亡天路”,卻在途中被風雪、塌方、冰河吞噬了生命,犧牲長眠于邊疆的高天大地江河湖泊之中,他們用青春熱血鑄就雪域高原永存的豐碑:
一、雪域天險中的生命代價
西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氧氣含量不足內地60%,極端天氣頻發,塌方、雪崩、泥石流如影隨形。汽車兵常年奔波于川藏線、青藏線、新藏線及幾千公里的邊防急造無人保養的毛坯運輸線——死“亡公路”上,僅川藏線自1954年開通以來,已有647名官兵犧牲,1800多人傷殘,2600多人留下終身疾病。
在雅魯藏布江畔的加加渡口、強拉山金銀灘、怒江七十二道拐等地,更成為吞噬生命的天險:
揚子燦,車翻怒江72道拐崇山駿嶺高山峽谷中犧牲,林得舉傷殘;吳洪道,車翻川藏北線吉塘山谷中,車上人員全部犧牲;龍明海,車輛墜入雅魯藏布江,葬身激流,遺體至今沒有找到;熊成美運送物資到邊防,犧牲加加渡口;洪昌金、陳安福:1979年因車輛爆炸犧牲于強拉山下。
二、血色記憶:集體犧牲的壯烈時刻
我們高原汽車兵的犧牲常以群體形式出現,凸顯任務的極端危險性:
川藏線“十英雄”事件(1967年),李顯文等十名官兵在川藏線帕隆拉月塌方區,執行任務時遭遇特大山崩,全員被掩埋。他們曾多次冒險清理路障,最終被中央軍委追授“川藏運輸線上十英雄”稱號。
在后藏日喀則吉隆縣喜瑪拉雅山脈,汽獨二營一連車隊翻越強拉山天險時,突發雪崩(1979年),三名戰友被雪崩沖入谷底,連同車輛一同掩埋,烈士后葬于日喀則烈士陵園。
“西部奇路”上的張洪, 1990年,班長張洪在折多山檢查車輛時被失控卡車擠壓犧牲,年僅27歲。他生前安全行駛14萬公里,被授予“英雄汽車兵”稱號。
三、個體悲歌:青春與親情的永別
許多犧牲的汽車兵年僅十多或二、三十余歲,人生尚未展開,生命卻戛然而止:
徐久培(邊防五連文書),押運戰略軍需物資,因車輛發生大爆炸,而與家人永訣;
丁耀成、楊子燦等休假,新婚僅月余便歸隊不久,在執行邊防運輸任務中犧牲,留下遺腹子;張良善(少將),雖幸存,卻在妻兒墓前長跪痛哭——妻子難產去世時,他正執行任務未能陪伴。
四、精神傳承與時代告慰
盡管犧牲傷殘慘烈,高原汽車兵依然鑄就了“艱險多嚇不倒、條件差難不倒、任務重壓不倒”的“三不倒精神”和“老西藏精神”,激勵后人。如今,西藏交通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雅魯藏布江上彩虹飛架,青藏鐵路貫通,高速公路與機場網絡成型,烈士們用鮮血和生命鋪就的高原天路終成坦途。
五、永恒的銘記
每年清明,汽車兵途經川藏公路“十英雄紀念碑”時鳴笛致敬;日喀則 烈士陵園內,長眠的英魂與珠峰共守邊防。他們的事跡被寫入《解放軍報》及副刊、載入西藏“雪域老兵”軍旅文學史冊,豐富了西藏軍區后勤運輸保障資料庫的內函,央視國防軍事頻道,制作的高原汽車兵的英勇奮斗影像視頻感動了國人。
這些烈士的名字或許不為人熟知,但他們用生命詮釋了“邊關無路,以血為途”的誓言。正如昵稱“高轅戰車”所講:馳騁在雪域高原天路上的汽車兵,用青春與熱血、甚至生命筑起的千萬里鋼鐵運輸線,只為祖國萬家燈火團圓 ;共和國的旗幟上,永遠都傳頌著英烈們血染的風采!
(注:本文插圖均來自網絡)
- 作者簡介:
袁廷掌:1972年11月入伍,先后在西藏軍區后勤部第二獨立汽車營當兵,任二連、教練隊教練。1981年汽車獨立二營撤編,又調汽車16團教導營三連任教練。1983年底轉業回地方后,在公安局開警車等工作,2008年退休至今。
作者:袁廷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