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前言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很講究風水,對于權力鼎盛的帝王來說,風水更被視為關乎國運興衰、王朝長久的關鍵要素。
在帝王風水中,龍脈無疑占據了重要地位,龍脈指的是山脈中氣勢恢宏并且連續不斷裂的部分。
而縱觀中國歷代帝王,僅僅只有三位帝王埋葬于龍脈,究竟是哪三位?
在唐高宗李治去世之后,身為皇后的武則天終于抓住機會掌控大權,并決定將唐高宗李治葬于梁山,親自參與規劃乾陵的建造。
梁山一共有三座山峰,南邊的兩座山峰相對較低,這種獨特的地形地貌正好符合龍脈“山形規整、氣勢宏大”的要求,也被認為是蘊含著帝王之氣。
雖然武則天已經成功登基并且勵精圖治,但畢竟從古至今都沒有女皇登基的先例,眾人皆質疑其皇位的正統性。
為了堵住這些人的嘴,武則天反而以皇后的身份退位,并留下遺愿和唐高宗合葬在一起,用人人都敬畏的龍脈彰顯地位權威。
于是乾陵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二圣銅陵,更是開創了“依山為陵”的先河。
但是想要窺見陵墓中的奧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據《舊唐書》記載,陵墓內部設下了重重機關,包括陷阱、連環弩機,墓室空隙更是有大量的流沙。
只要有人進入,不是觸發機關,就是被流沙活埋,幾乎是“挖不開”、靠不近的陵墓。
另一條更為著名的龍脈是秦始皇所葬在的驪山北麓,也是人們“不敢挖”的陵墓。
驪山屬于秦嶺支脈,而秦嶺同樣被視作 “中華龍脈”,因此秦始皇陵間接處在“中華龍脈” 之上。
年僅13歲的嬴政即位秦王之后,就立刻頒布詔令啟動驪山陵的營建工程,等到他統一六國,更是動用全國的人力、物力投入到修建之中。
前前后后一共歷經 39 年,這座規模無與倫比的地下帝國終于竣工。
驪山陵的占地面積廣袤無垠,達到了極其驚人的程度,其規模相當于七十八個故宮,這一巨大的地下建筑工程,不僅是秦始皇個人的陵寢,更是秦朝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象征。
但是,秦始皇陵卻成為人們“不敢挖”的陵墓,這和地宮內的構造有極大的關系,經過初步探查,地宮內汞含量極高,且和秦朝疆域的河流分布相似,這就和《史記》中的記載不謀而合。
秦始皇在地宮打造了另一個秦王朝,用大量水銀來模擬江河湖海。水銀有劇毒,且在常溫下會持續揮發,但凡有人敢進入地宮,都會對其生命造成極大威脅。
除此之外,地宮內極有可能設有 “觸發性連弩”,一旦有人闖入,這些機關便會自動觸發,萬箭齊發,將闖入者射成篩網。
正因為秦始皇陵神秘莫測,就算時至今日,對其開發仍存在多方面技術難題,再加上如果貿然開挖,很有可能導致墓室塌方破壞陵墓的結構,對文物造成毀滅性的損害。
除此之外,水銀蒸氣安全也是一大問題,或許這也是在提醒我們,對待歷史應該保持敬畏之心。
相比較于秦始皇陵,黃帝陵在華夏文化中的地位又更高了一些。
黃帝陵寢的具體位置一直未能確定,依據普遍的觀點,黃帝陵位于陜西黃陵縣橋山的龍脈地段。
橋山龍脈的根源極為深遠,它發源于昆侖山,而昆侖山被尊為“萬山之祖”。
《列仙傳》中有提到,黃帝乘龍升天后,臣民將其衣冠葬于此處,同時考古人員在橋山封土下發現了新石器時代的祭祀坑,
這或許表明早在遠古時期人們就已經開始在此地舉行對黃帝的祭祀活動。
橋山也因為有龍脈的存在,占據了極高的地位。對于神秘的祖先,人們總是抱有探索的欲望,曾經也有考古隊提出是否能對黃帝陵展開勘探。
但這個想法很快就遭到了反對,不僅是國內的華人,就連海外華人都覺得黃帝陵是祖先的陵墓,應該保護而不是隨意的勘探。
同時,學術界也普遍認為相較于考證陵墓物質層面的真實性,維護現存祭祀體系所蘊含的文化凝聚力更為重要。
此時的黃帝陵早已超越了考古學的范疇,它見證了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發展變遷,是中華人民心中的精神圖騰,也成為“不能挖”的陵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