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美國在南海的軍事活動頻次和強度顯著提升,試圖通過航母戰斗群、偵察機及聯合盟友的演習維持其在這一地區的霸權地位。然而,根據中國智庫“南海戰略態勢感知”發布的《2024年美軍南海軍事活動不完全報告》,美軍在南海的常態化軍事存在已逼近極限,其背后真正的原因在于美國海軍的嚴重老化與力量投射能力的衰退。航母戰斗群、兩棲攻擊艦和驅逐艦等核心平臺已無力在中國家門口長期部署,甚至即便部署,也難以對中國形成實質性的威脅,反而在我國越發強大的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火力威懾下變得捉襟見肘。
報告顯示,2024年美軍在南海的軍事活動在某些領域呈現“表面繁榮”。例如,大型偵察機抵近偵察約1000架次,海洋監視及測量船累計活動706個艦日,全年343天幾乎無“空窗期”,較2023年顯著增加。然而,這種高頻次的偵察活動并不能掩蓋美軍核心作戰平臺部署能力下滑的現實。報告指出,航母打擊群在南海的活動頻次雖增至8次,但其中5次僅停留3至5天,呈現“快進快出”的態勢,而非過去那種動輒數月的高壓部署。與此同時,兩棲戒備群的活動幾乎“真空化”,如“拳師”號和“美國”號兩棲戒備群去年均未進入南海,宣示性行動頻次也明顯下降。這表明,美軍在南海的軍事存在已從“持久威懾”退化為“象征性過場”。
美軍在南海軍事存在減弱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海軍力量的老化與資源瓶頸。美國海軍的主要作戰平臺,如航母、兩棲攻擊艦和驅逐艦,普遍面臨裝備老化、維護困難和數量不足的問題。當前美國海軍僅有11艘航母,其中多艘因維護或輪換無法同時部署,而西太平洋地區的任務需求卻與日俱增。與此同時,驅逐艦和兩棲艦艇的服役年限延長、戰備狀態下降,導致其難以支撐長期海外部署任務。報告分析指出,美國海軍已進入“增量瓶頸”階段,新艦建造速度遠跟不上老艦退役和任務擴張的步伐。
此外,紅海危機和巴以沖突等地緣熱點進一步牽制了美軍的兵力分配。航母戰斗群和兩棲戒備群被分散部署于多區域作戰任務,南海的優先級被迫降低。即便是短暫部署,其威懾力也在中國日益成熟的反艦彈道導彈、遠程精確制導武器和高超音速武器的威脅下大打折扣。美軍在中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火力面前,已難以像過去那樣自由行動。
即便紅海危機平息,美國在印太地區可調配的海空兵力仍將捉襟見肘。面對中國海軍的快速現代化和數量增長,美軍在南海的傳統軍事優勢正逐步喪失。為緩解這一“數量焦慮”,美軍可能轉而加大無人平臺和自主性武器的部署力度,例如無人偵察機、無人艦艇和智能化武器系統,以彌補有人平臺的不足。然而,這種轉型能否有效應對中國在南海的戰略態勢,仍是一個未知數。
美軍在南海軍事存在的日趨減弱,既是其海軍老化與資源分散的必然結果,也是中國反介入能力提升的直接體現。從航母“快進快出”到兩棲艦隊“真空化”,美軍在這一地區的霸權光環正逐漸褪色。未來,隨著中國軍事力量的進一步發展,美國若無法突破自身瓶頸,其在南海的影響力或將進一步被邊緣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