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技領域似乎常常陷入天價進口的困境。
前有SMA罕見病一針1400萬、用于B類的Hemgenix標價2400萬、后有打著“長壽”標簽的分子一克22641……而這樣的事情還在不斷上演。
為了改變這一局面,一款國產時光膠囊在我國科學家5年的努力下“橫空出世”,從百萬到3位數,在京J .東創造出3小時百萬的記錄,這是否意味著平價國產技術迎來新變局?
1、單克過萬,淪為“富人游戲”?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上述國產突破科技中文名“倍.俞. 粒”,因其詳情頁顯示以線粒體、端粒為靶向緩慢老齡速度,而被外界戲稱為“時光膠囊”。而早前進口敢喊出如此高的“天價”,或許與其關鍵分子提煉難度高有關。
查閱《Cell》期刊,這一分子在2013年被哈佛學院教授戴維辛克萊發現了它與抑制小鼠變老的聯系。他因此被《時代》雜志納入“最具影響力100人”榜單。
論文中顯示,經過該分子干預后的22月齡的實驗鼠(相當于58歲人類),其肌肉中的線粒體、酶活性、細胞等多項指標發生轉變。而后十年間,背靠越來越多頂尖高校開展的研究,以48-60歲人群為受試者,初步證實其與衰退間的聯系,引發越來越多關注浪潮。
盡管實驗普遍存在樣本較小、無對照組等問題,但亮眼結果下,仍促使大量名人富豪變身忠實“體驗官”。戴維辛克萊教授在采訪中透露,在上述分子問世之初,便有數十位名人富豪私下致電實驗室,詢問其獲取途徑。
但由于傳統提煉方式難度較高,其試劑網站Sigma-Aldrich報價約2萬/克,一度成為富人的“時間游戲”。
直到國產提煉技術升級下應用化“倍. 俞. 粒”的出現,這一時間游戲得以改變格局。
2、門檻下探99%,有望完成替代
國產在出手之前,日本生物學家也嘗試創新提煉方式。2015年他們率先升級傳統提煉方式,將門檻降至約2萬;三年后我國生物學家打破傳統方式,首創生物提煉技術,讓制備效率提升45%倍,門檻也隨之下探。
如今,70%以上市場份額由國產占據,國產逐步打破海外。據悉,目前“倍. 俞. 粒”門檻不過千元;2023年又以3位數折價被京J .東等線上引入,進一步實現“人人觸手可及”。用戶畫像顯示,受眾以36-58歲中年男性為主。
國產技術加持下,上科技還逐漸觸達海外群體。2020年,哈佛學院發表于《Cell Reports》上的論文披露,其后續實驗原料來自工廠。辛克萊教授在論文中承認,“經過多輪檢測,只有國產分子通過。”
國產技術的出現,正在終結一個又一個的進口天價“牢籠”。
3、“飛入尋常百姓家”
“如果前沿生物科技只有富人能享用,對大多數普通人來說尤其不公平。”
平民化科技的出現,使得局面得以扭轉。無獨有偶,上述1400萬SMA罕見針的進口替代也傳來捷報:國內已于2022年4月份證實開展相關實驗,推動落地;此外,同類70萬一針的“諾西納生鈉”,也經過談判被正式納入醫保,自費部分僅6000元左右。
盡管國內部分科技尚無法完全替代國際前沿生科技術,但生命科技平民化,正在進行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