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意外,今日市場呈現下跌態勢。但相比之下,市場中關鍵的變化更值得關注,卻被大家忽視了,今天就為大家詳細剖析。
特別提醒大家留意文末部分,這里凝聚了文章的精華,一定別錯過 。
一,關鍵布局時刻到了
美國的 tariff政策,無論對其自身經濟,還是全球其他國家的經濟,都弊大于利。我國出口和制造業,也不可避免會受到沖擊。由此衍生出一個問題:一旦美國 tariff政策正式實施,出口和制造業遭受沖擊,哪些板塊會從中受益?答案便是消費(內需)板塊。
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分別是房地產、出口和消費。今年房地產行業,能維持穩定、不拖累經濟就算達到目標,而在貿易摩擦的大環境下,出口業務同樣面臨嚴峻挑戰。在這種形勢下,消費成為最具刺激潛力、有望突破困境的板塊。
更為重要的是,今年以來,多數核心板塊都經歷了一輪上漲,相繼擺脫了極低估值狀態。僅有消費和醫藥等少數核心賽道,仍處于極低估值區間,其中消費板塊的估值更是低得離譜。不過,醫藥板塊前幾天走勢良好,這兩天卻開始出現回調,這不禁讓人懷疑,是否是見頂的信號 。
實際上,到底是回調吸納良機,還是行情見頂信號,并不值得普通投資者過度琢磨。畢竟,即便市場呈現上漲趨勢,能否真正盈利仍是未知數。
以春節后啟動的科技股行情為例,復盤后會發現,真正能持續走高的股票少之又少。大多數股票僅短暫上漲幾天后,便陷入持續下跌的困境。一旦選錯股票,不僅無法盈利,甚至可能連本金都遭受損失 。
二,不要稟賦效應
無論市場行情優劣,關鍵在于,同一板塊在一輪行情里,為何有人收益遠超他人?說到底,能笑到最后的才是大贏家。
在投資領域,許多人看待自己持有的股票時,往往帶有主觀偏好。這使得大家有時只留意利好信息,而忽視負面消息,這便是由信息不對稱引發的稟賦效應。
要解決這一問題,首先得弄清楚究竟是什么在影響股價波動。是資金流向?還是政策消息?都不是!真正起決定作用的是交易行為,特別是掌握股票定價權的機構資金的交易操作。
對散戶而言,洞察機構資金動向并非易事,但借助大數據工具,便能實現有效觀察。大數據工具通過收集、篩選、梳理和分析原始交易數據,再借助模型進行比對,就能從中發現異常。以「交易行為」數據為例,機構資金的交易通常具備連續性、規模性和重復性,具體情況,直接看圖:
請大家重點關注圖中的橙色柱體,它代表「機構庫存」數據。「機構庫存」數據持續的時間越久,表明參與交易的機構資金越踴躍,也側面反映出機構對該股票的看好程度越高。
圖中展示的兩只股票均屬于科技板塊,分別是「思瑞浦」和「樂鑫科技」的交易行為數據圖。二者表現大相徑庭,一只股票能夠連續一兩個月保持上漲態勢,另一只卻僅上漲一周后便開始下跌。
同處一個板塊,又經歷同一波行情,為何會產生如此差異?復盤時我們明白,這是機構資金不同選擇所導致的。但在行情進行時,僅通過股價走勢,很難察覺其中問題。
借助數據,情況就一目了然了。一只股票的 “機構庫存” 數據始終活躍,另一只股票的「機構庫存」數據在活躍數天后便逐漸消失。這充分體現出有無機構資金積極參與的差別。
倘若無法認清這一點,當這一輪行情結束,別人收獲盈利,自己卻可能白忙一場,最終一無所獲 。
三,看清楚機構的動作
我們都清楚,洞察機構資金的交易動向至關重要。不妨試想,市場上股票數量繁多,要是能精準判斷哪些股票有機構資金介入,哪些股票僅僅是受市場情緒影響產生波動,這不正是投資者夢寐以求的嗎?詳情請看下圖:
從這張圖中,我們既能了解到在市場超 5000 只股票里,擁有「機構庫存」數據的股票僅 1100 余只,還能發現,連續一周以上具備 「機構庫存」 數據的個股,數量竟接近 800 只。
當市場處于持續震蕩階段,機構資金的這種操作,釋放出什么信號?這確實值得深入探究。此外,擁有 4 - 5 天「機構庫存」數據的個股數量,正在持續攀升。
本篇就聊到這里,關注小雅,隨時隨地帶給你不同視角。
聲明
以上內容來自網絡收集,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如有侵權,請聯系本人刪除,同時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敬請知曉。
此外,本人不推薦任何個股,不收會員,沒有社交群,也從不與任何人發生利益關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