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王兆寰 北京報道
隨著4月份的到來,上市券商完成一輪年報披露,特別是A+H券商。
截至3月31日,21家券商披露2024年年報,整體業績改善顯著。其中,14家證券公司實現營收正增長,16家證券公司實現歸母凈利潤正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中小券商表現最搶眼。據同花順iFinD統計,在凈利潤排行中,華林證券以超十倍的增幅位居第一,紅塔證券漲幅為144.66%,位居第二;在營收增長排行中,紅塔證券同比增長68.36%,位居第一,華林證券漲幅41.35%,位居第二;南京證券營收和凈利潤增長均排位居第三,增幅分別為27.12%和47.95%。
在專業人士看來,券商行業2024年業績整體向好,主要是券商自營業務為整體業績支撐項,四季度業績大幅增長帶動全年業績。去年自9月24日以來,股基交易額及融資余額大幅增長,權益市場及債市下半年雙雙走牛,帶動券商自營板塊投資凈收益大幅提升。
今年一季度市場交投活躍度持續處于高位,疊加投行業務初顯寬松跡象,業務邊際改善值得期待。
中小券商異軍突起
縱觀已披露的券商年報,從凈利潤增速來看,華林證券、紅塔證券增幅均超過100%,業績表現強于頭部券商。其中,華林證券1014%的增幅無疑成為最靚的仔。
華林證券年報顯示,2024年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4.3億元,實現營業利潤4.98億元,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5億元。
其中,實現自營業務營業收入約4.85億元,同比大幅增長,主要系證券市場企穩回升,公司進一步提升配置資產能力,收入大幅增加。
華林證券指出,公司以利率債投資為核心,疊加國債期貨、利率互換等產品,積極開展相對價值交易;堅持“精品”投資路線,借助量化數據分析工具,精準把握擇時與做市交易機會,緊跟投資交易趨勢,以“質”取勝,報告期內投資收益同比大幅提升。
在權益類投資方面,年報進一步分析指出,公司制定以低估值、低波動及穩健股息為核心的高股息策略。受益于“國九條”出臺對資本市場的全面規劃引導,銀行等紅利板塊得到更多長期資金關注,公司自營業務全年取得良好收益。衍生品業務憑借精準的市場研判與政策分析,及時調整交易策略,精準捕捉波段趨勢,收益貢獻突出。
東海證券非銀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陶圣禹認為,券商投資改善驅動2024年報業績改善,券商+金融科技將開啟跨界組合新路徑。
據中證協披露2024年證券行業數據顯示,券商2024年全年實現凈利潤1673億元,同比增長21.3%,其中經紀、投行、資管、利息、自營分別同比增加17%、減少36%、增長7%、減少6%、增加43%,權益市場改善推動經紀、資管、自營收入高增,而一二級市場逆周期調節下的投行收入大幅壓縮也較符合預期。
在陶圣禹看來,上市券商四季度歸母凈利潤同比大幅增長,主要受益于“924”政策組合拳實施后的權益市場大幅回暖。今年一季度市場交投活躍度持續高位,疊加投行業務初顯寬松跡象,業務邊際改善值得期待。
開源證券非銀金融首席分析師高超認為,截至3月30日,已披露年報的上市券商2024年歸母凈利潤1125億,同比增加15%略低于預期,四季度凈利潤305億,環比三季度增長8%(三季度扣除華泰證券出售資產的一次性投資收益),投資收益、利息凈收入和公募席位傭金表現略低于預期,四季度股市波動加大或對衍生品業務帶來拖累。
在高超看來,交易量改善有望驅動券商一季報增速較好,板塊估值仍在低位,三條選股主線為金融科技、并購主線以及業績彈性突出的零售優勢券商。
頭部券商穩健依舊
相比起中小券商的較大彈性,大型綜合券商的業績表現相對穩健。
從營業收入看,中信證券、國泰君安、華泰證券等11家大型券商營業收入超百億元。其中,中信證券以絕對優勢領先,營業收入達637.89億元,較暫居第二位的國泰君安的433.97億元拉開203.92億元的差距。
可以看到,雖然目前上市券商年報暫未出齊,但中信證券仍有望以巨大優勢延續市場第一位置。同期,華泰證券以414.66億元的營業收入暫居市場第三。
除上述券商外,6家券商營業收入超過200億元,包括中國銀河、廣發證券、申萬宏源、中金公司、中信建投、招商證券;營收增速方面,除了中金公司和中信建投個位數小幅下滑外,其他頭部券商均呈現穩步增長,國泰君安增幅超過20%,廣發證券增幅為16.74%。
同時,在凈利潤排名中,過百億的僅有4家,中信證券為217.04億元,穩坐券商一哥頭把交椅;增速方面,國泰君安、廣發證券、中國銀河、華泰證券、招商證券、東方財富入圍增幅前十名。
其中,國泰君安同比增長38.94%,增幅最大;廣發證券同比增長38%,位居第二,中國銀河與華泰證券同比增長超過20%,招商證券增幅超過18%。
國泰海通最新研報顯示,行業頭部集中趨勢進一步強化,震蕩行情下頭部非方向性投資優勢突出。2024年,5大上市券商歸母凈利潤占比同比增加2.96%至61.92%,行業頭部集中度強化。
其中,投資業務是券商業績分化的主因。頭部券商整體考核更趨向收益目標的達成,而非單一追求高收益。權益及固收自營投資均逐步轉型非方向性自營業務,2024四季度交易性債券資產整體規模較為穩定,同時實現了穩定的高投資收益。
報告進一步分析稱,相比而言,中小型券商判斷方向的特征較為明顯,利率震蕩環境中,投資收益嚴重分化,部分通過大幅加倉交易性債券等方式把握住利率下行機遇,而對利率持相反觀點的券商則導致投資損失。此外,利率震蕩環境下,行業中權益與固收自營部門整合于同一部門之下,統一進行資產配置的趨勢開始顯現。
并購助力中小券商
可以看到,盡管已披露的券商們業績不錯,但是市場卻沒有給出一個像樣的行情。
對此,多位券商人士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券商的二級市場表現和大盤有直接關系,現在一直在這個位置震蕩。“(大盤)一旦表現,券商就會崛起,所以有的人會先埋伏進去。”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券商行業并購重組的提速為一些中小券商助力不少。
3月31日,湘財股份、大智慧復牌后競價雙雙漲停。此前,湘財股份披露換股吸收合并大智慧并募資預案,擬以大智慧和湘財股份1:1.27的換股比例,并配套募資不超過80億元,完成后大智慧將終止上市,存續公司主營業務保持不變。
陶圣禹分析認為,湘財股份未來有望通過“流量+牌照”的模式實現用戶增長、業務協同與收益增厚,但其成功的關鍵在于用戶轉化效率與生態整合能力,不過不可否認的是,此舉開啟了券商+金融科技跨界組合新路徑,為中小券商差異化突圍提供了新范式。
東吳證券報告指出,湘財股份與大智慧合并將有助于進一步提高湘財股份財富管理板塊的競爭力:大智慧作為金融信息服務商,擁有龐大的線上流量和技術優勢,在金融數據、資訊服務等方面具有較強的競爭力。2025年1月大智慧月活數超過1000萬,合并后湘財股份可進一步通過大智慧實現用戶引流,提高交易轉化率,以互聯網賦能金融提高公司財富管理板塊競爭力。
近年來,已有不少互聯網企業與券商合并,實現規模的快速增長,如東方財富收購西藏同信證券、指南針收購網信證券等,用戶規模及經紀業務市占率均快速提升。與西藏同信證券、網信證券較為不同的是,湘財證券的經紀業務具有不錯的競爭力,截至2024年中期營業網點數67家,網點平均營收排名在20位左右(2021年協會排名),此次合并更多的是補足湘財證券在客戶觸達及大數據板塊的短板,進一步提高公司財富管理板塊的競爭力。
責任編輯:麻曉超 主編:夏申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