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車禍后續:第二位遇難女生身份曝光,小姨手持身份證崩潰發聲。
殤這個字,拆開看,是歹,加上傷。
歹,是不好的意思,常與死亡相連。
傷,是心里的痛,是身體的殘。
合在一起,是未成年而死,是夭折,是猝不及防的告別。
用在三個正值花季的女孩身上,再也合適不過了。
因為,她們的名字,和這場慘烈的車禍,一起刻在了這個令人難忘的3月。
小米SU7。
智能駕駛。
高速。
起火。
鎖死。
每一個詞,都像一把冰冷的錐子,扎在家屬心里,扎在關注這件事的每個人心里。
事情,要從一個普通的出發說起。
三個女孩,羅某,李某,霍某。
她們是大學室友,是好姐妹。
青春洋溢,對未來滿懷憧憬。
這一次,她們的目的地是安徽池州。
為了一個編制考試,為了一個或許能安身立命的未來。
開的是一輛嶄新的小米SU7。
這車,是駕駛員羅某名下的。
但據后來羅某男友的發文,車是他贈予羅某的。
他倆感情很好,甚至已經有了結婚的打算。
車很新,技術很先進。
據說,事發時,車輛正開啟著“智駕模式”。
夜色漸濃,行駛在G3京臺高速銅陵段。
這條路,叫德上高速。
一個讓無數老司機都心有戚戚焉的路段。
尤其是在夜間。
據后來的信息顯示,車輛經過了一段施工區域。
限速標志清晰地寫著:40公里/小時。
可悲劇發生前,車輛的行駛速度是多少呢?
有未經證實的消息指向一個驚人的數字:116公里/小時。
系統似乎也盡力了。
它提醒了,有障礙物。
可電光火石之間,人腦的反應,終究是慢了一拍。
或者說,在那樣的速度和環境下,根本來不及反應。
“砰”地一聲巨響。
小米SU7撞上了路邊的水泥護欄。
更恐怖的事情接踵而至。
車輛瞬間燃起了大火。
火勢兇猛,吞噬著車內的一切,包括那些鮮活的生命。
隨后,駕駛員羅某。
她的父母站出來,聲音嘶啞地辟謠。
說女兒并非“新手司機”。
母親更是心碎,她甚至不知道女兒當晚會開車出門。
原本,這趟旅程或許在她看來,是女兒奔赴前程的一小步。
誰知,竟成了通往另一個世界的單程票。
羅某的男友,在社交媒體上心碎發文。
貼出了聊天記錄,回憶著過往點滴。
那些甜蜜的話語,如今看來,字字泣血。
副駕駛,李某。
一個還未滿23歲的姑娘。
生命的花蕾,剛剛開始綻放。
她也有一個愛她的男友。
出發前,她還和男友通過話。
誰能想到,那竟是最后的叮嚀。
她的男友和父母,第一時間趕到了事發地。
面對著燒成空架的車輛殘骸,該是怎樣的肝腸寸斷。
后排乘客,霍某。
關于她的信息,目前最少。
只知道,在火勢蔓延時,有人從破碎的后擋風玻璃將她救了出來。
那一刻,或許曾燃起一絲希望。
但,她傷得太重了。
送到醫院后,最終還是沒能搶救回來。
三朵金花,就這樣,殞命異鄉。
在所有的聲音中,李某小姨的發聲,尤為引人注目。
她沒有選擇匿名。
而是手持身份證公然發聲。
身份證上的照片,青春靚麗,笑容也還在。
可小姨的聲音,帶著無法抑制的顫抖和悲憤。
她說,看到網上有人質疑家屬“蹭流量”。
這簡直是往傷口上撒鹽。
“我們是失去親人的人家,誰會拿這種事情來開玩笑?”
隨后,她透露了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細節。
“人燒得都沒了,只剩下骨頭了。”
短短一句話,背后是煉獄般的場景。
無法想象,那個如花的女孩,經歷了怎樣的痛苦。
更關鍵的是,她轉述了一個來自警方初步診斷的信息。
“車門是鎖死的。”
這句話,像一顆重磅炸彈,在人群中炸開。
為什么車門會鎖死?
是碰撞導致的,車輛自身的安全設置?
還是有其他不為人知的原因?
這或許解釋了,為什么前排的兩個女孩,羅某和李某,會被困在車內,活活燒死。
她們可能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拼命地想要打開車門,卻發現一切都是徒勞。
那種絕望,想一想都讓人窒息。
小姨反復強調,家屬現在悲痛萬分,只想要一個真相。
隨著信息的不斷披露,幾個關鍵疑點,越來越清晰地擺在公眾面前。
第一個疑點:智駕系統,到底是幫手還是“殺手”?
事發時開啟了智駕模式。
它提醒了障礙物。
但在限速40的路段,以可能高達116的速度行駛,這智駕,它“智能”在哪里?
它有沒有能力在這種情況下主動、強制減速?
駕駛員過度依賴智駕,是否是悲劇的誘因之一?
小米方面需要給出詳細的數據和解釋。
第二個疑點:為何起火如此迅猛,燃燒如此慘烈?
新能源車的電池安全,一直是公眾關注的焦點。
這次事故中,車輛撞擊后迅速起火,并且燒得只剩下骨架。
是撞擊點正好破壞了電池組?
還是車輛本身的防火設計存在問題?
這火,是不是“鎖死”了女孩們最后的生路?
第三個疑點:車門鎖死,是真是假?源頭何在?
李某小姨轉述的“警方初步診斷”,是目前關于“車門鎖死”最直接的信息來源。
這需要警方的最終調查報告來確認。
如果是真的,那么問題來了。
碰撞后車門自動落鎖且無法從內部開啟,這是車輛的安全設計邏輯嗎?
如果是,這種邏輯在火災等極端情況下,是否反而成了“死亡陷阱”?
如果不是設計邏輯,那是碰撞導致的結構變形,還是電子系統故障?
現在,所有遇難者的家屬,都處在巨大的悲痛和煎熬中。
他們已經與小米的工作人員進行了會面。
但,他們最需要的,是官方的、權威的、詳細的調查結果。
警方和小米,將聯合進行調查。
網絡上,各種聲音紛雜。
有人惋惜生命的逝去。
有人質疑車輛的安全性。
有人討論智能駕駛的邊界。
也有人,像那位武漢網友一樣,發出靈魂拷問:
“身為武漢人,到幾百公里外的銅陵去考試?”
“晚上在德上高速開116?白天我都不敢開這么快!”
“限速80-100的路段,你開智能駕駛?我開了20幾萬公里都不敢全信那玩意兒!”
這些話,糙是糙了點,但卻帶著一種老司機的謹慎和對生命的敬畏。
在汽車發展史上,這樣的悲劇并非孤例。
早年間,一些車型因為設計缺陷,在碰撞后容易發生油箱泄漏起火。
福特Pinto事件,就是一個慘痛的教訓,追尾碰撞后極易起火,被稱為“移動的火葬場”。
后來,隨著技術進步,燃油車的碰撞起火風險大大降低。
但電動汽車時代,電池安全又成了新的挑戰。
特斯拉也曾多次發生碰撞后起火,甚至出現過車門無法打開的情況。
每一次事故,都在推動著安全標準的提升和技術的改進。
小米SU7,作為市場新秀,這次事故無疑將其推上了風口浪尖。
它的安全性,它的智駕系統,它的應急處理機制,都將面臨最嚴苛的審視。
網上有種聲音,很刺耳,但流傳甚廣。
“別人的東西,不要隨便拿,這是女孩子最起碼要懂。”
這話,針對的是駕駛員羅某開著男友贈送的車出了事。
聽起來非常冷血。
不過這話有沒有道理?
我想恐怕會讓很多女人陷入沉默。
這里并非要指責誰,只是想說,當你掌握一個不完全熟悉,且蘊含巨大能量的物品(比如一輛高性能智能汽車)時,那份責任,那份風險,是需要有足夠清醒的認識和敬畏之心的。
這不是簡單的“禮物”,這是鋼鐵機器,稍有不慎,就會帶來毀滅性的后果。
尤其是在深夜的高速,在復雜的路況下。
死神,往往就在你的身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