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已經過去,李嘉誠賣港口的事情也按下了暫緩鍵。
眼看煮熟的鴨子就要飛走了,貝萊德終于坐不住了,開始發聲。
而港澳辦再次表態,勸告李嘉誠,希望他能夠“回頭是岸”。
“賣港”引爭議以及最新進展
4月2日這個本該是李嘉誠原定和貝萊德簽協議的日子,不過隨著交易的“暫緩”,這場交易陷入了僵局。
自從“賣港口”的消息傳出來之后,有關李嘉誠的輿論就沒有停息過,可想而知他的壓力有多大。
不過,這場交易,絕非普通的商業資產買賣,其背后所涉及的復雜因素,尤其是對國家利益的潛在影響,使得它成為了全社會關注的焦點。
香港《大公報》多次針對這件事情發文,目的就是告誡李嘉誠,認識到這件事情的嚴重性,希望這個企業家不要一錯再錯。
港澳辦也是積極發聲,轉載《大公報》的發文,向長和集團敲響了警鐘,提醒其必須慎重考慮交易可能帶來的嚴重后果。
在4月1日的時候,港澳辦又轉發了《大公報》的文章,這幾次的發文其實都是一個意思,那就是規勸李嘉誠停手,這一態度明確且堅決,表明國家層面對于此次交易的高度關注以及對維護國家利益的堅定決心。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4月2日,香港各界再次對長和的行為進行嚴厲批判,眾多香港民眾和社會團體紛紛發聲,認為長和的此次交易,嚴重損害了國家和香港的利益,這種行為不得人心。
交易的暫緩也讓“買家”貝萊德意識到了問題,一改往日“裝死”的行為,站出來發聲。
“賊心不死”的財團
貝萊德,這家全球知名的企業管理公司,截至2022年末,其整體管理規模高達8.59萬億美元,如此龐大的數字,足以彰顯其在全球金融市場的統治力。
通過廣泛的股權投資,貝萊德在全球商業格局中悄然布局,掌控著諸多企業的命運走向,其觸角延伸至各個關鍵產業,深刻影響著全球經濟的運行節奏。
在長和港口交易事件的前期,貝萊德一直保持著神秘的沉默姿態,如同在幕后精心布局的棋手,讓人難以捉摸其真實意圖。
但在3月31日的時候,貝萊德的主席芬克卻周年股東函中,把這場交易定義為是“地標式協議”,企圖用這種方式混淆視聽。
但在貝萊德寫給投資人的信函中,芬克進一步透露,一旦這筆交易順利完成,貝萊德及其合作伙伴將在全球范圍內坐擁近100個港口,這一龐大的港口網絡,無疑將使貝萊德在全球海運貿易領域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
想象一下,從亞洲繁忙的海港,到歐洲重要的航運樞紐,再到美洲關鍵的物流節點,都被貝萊德納入其掌控范圍,其在全球海運貿易中的話語權將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
當前,這筆交易正面臨著多方的嚴格審查,可一旦交易成功,那么貝萊德成功實現對如此大規模港口網絡的壟斷,中國航運企業將首當其沖,陷入極為被動的困境。
在定價方面,中國航運企業可能將失去話語權,被迫接受貝萊德制定的高價運輸費用,這將直接導致中國航運企業的運營成本大幅攀升,利潤空間被嚴重壓縮,在國際航運市場的競爭力急劇下降。
在作業優先級上,中國航運企業也極有可能被邊緣化,這對于中國的進出口貿易而言,無疑是沉重的打擊,可能導致大量貨物積壓,企業的資金鏈受到影響,進而影響整個國內供應鏈的穩定運行。
從國內供應鏈的角度來看,航運環節是連接國內外市場的重要紐帶,如果卡在這里,那之后的活動也會陷入僵局。
所以這筆交易陷入“焦灼”的狀態是必然的,那么這場交易最終走向會是如何呢?
事情最后走向會是如何?
面對如今的局面,李嘉誠可謂是陷入了兩難的困境,在各方的努力與壓力之下,交易已經暫時“暫緩”。
隨著事件的持續發酵,李嘉誠遭受的負面影響逐漸顯現,他的商業資產開始出現縮水跡象,口碑也一落千丈。
各界的批評聲如潮水般涌來,讓李嘉誠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在這場風波中,李嘉誠的小兒子李澤楷也做出了與長和切割的舉動。
其實李澤楷早就辭去了在長和的職務,只不過,他和李嘉誠的父子關系就注定他和長和集團的關系不一般,但在一個“節骨眼”上和自家老爸的企業做切割,也不免讓人沉思。
李澤楷可能意識到問題嚴重性,為避免被牽連而選擇自保,也有另一種可能,那就是李嘉誠方面企圖用“斷尾求生”,讓李澤楷獨立出來給家族留條后路,自己繼續推進港口交易。
李嘉誠如今面臨著兩難的境地,交易在短期之中無法進行,但仍有幾種可能的走向。
最好的情況就是,李嘉誠“聽勸”,及時止損,交付違約金,終止與貝萊德財團的交易,這樣雖然會遭受一定的經濟損失,但能夠保住自己多年積累的商業根基,挽回部分聲譽,重新贏得市場和社會的信任,未來仍有機會在合法合規的商業領域繼續發展。
而最壞的選擇就是李嘉誠依舊“一意孤行”,妄圖促進交易進行,那么必將面臨更為嚴峻的后果,一旦他無視國家利益和各界反對,強行推進交易,極有可能面臨國家的嚴厲制裁。
這不僅會導致其商業帝國在國內市場遭受重創,多年來積累的財富和聲譽也將化為烏有,甚至可能面臨法律的嚴懲。
不過,李嘉誠也或許會選擇“和稀泥”的方式,賣出部分港口,保留最為核心的巴拿馬運河港口,但這也并不能完全消除影響,或者讓更多的買家進入這場交易,當然這也不能完全規避監管。
無論李嘉誠最終如何抉擇,此次事件都給所有商人敲響了一記沉重的警鐘,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商人固然以追求商業利益為目標,但愛國永遠是首要原則,沒有國家的繁榮穩定,就沒有企業和個人的發展空間。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若為了一時的私利而不顧國家利益,必將自食惡果!
信息來源:
交易面臨審查之際,貝萊德主席發文:交易完成后將在全球坐擁近100個港口 -新浪財經
長和港口交易買方貝萊德首次公開回應爭議 -財經雜志
交割日已到,香港各界再批:長和“賣港”不得人心 -觀察者網
中央港澳辦再發《大公報》社評,事關長和巴拿馬交易-直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