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總統普京的“精神導師”、著名地緣政治學者亞歷山大·杜金,在3月31日拋出驚人預言:俄烏沖突結束后,下一場大戰的引爆點不在中國或中東,而是北極地區。
亞歷山大·杜金
這一觀點迅速引發國際關注,背后不僅涉及北極資源與航道的爭奪,更折射出俄羅斯與西方陣營新一輪的地緣角力。
亞歷山大·杜金
那么這一預言究竟是戰略預警還是輿論造勢呢?
亞歷山大·杜金
北極:從“冰封邊疆”到“戰略咽喉”
北極的價值早已超越石油和天然氣,其“身價暴漲”源于兩個現實:資源與航道,全球變暖讓北極冰蓋以每十年13%的速度消退,預計到2050年,北極航道將承擔全球25%的海運量。
北極
成為連接亞歐美的“新蘇伊士運河”,北極還是洲際導彈的最短飛行路徑,從美國阿拉斯加到莫斯科僅需20分鐘,軍事意義不言而喻。
北極八國
俄羅斯近年來在北極動作頻頻:擴建40艘破冰船隊、重啟蘇聯軍事基地、部署3000公里防空網和S-400導彈系統,甚至打造了配備獨立生態系統的“北極三葉草”基地。
破冰船
美國也不甘示弱,在阿拉斯加部署250架先進戰機,升級格陵蘭島的太空雷達,并計劃建設覆蓋北極的傳感器網絡,雙方劍拔弩張的架勢,儼然上演“21世紀版美蘇爭霸”。
戰機
導火索:三個“火藥桶”與一場暗戰
北極局勢的脆弱性在于三大潛在引爆點,第一個就是挪威斯瓦爾巴群島的法律困局,該島非軍事化條約與北約集體防御條款沖突,俄羅斯的頻繁試探已讓北約繃緊神經。
挪威斯瓦爾巴群島
還有一點就是,加拿大原住民的自治風波,努納武特地區的自治訴求被美國媒體放大,加拿大與美國的同盟關系裂痕為外部干預提供了機會。
努納武特地區
不過,最重要的還是格陵蘭島獨立運動,美國長期覬覦該島戰略地位,一旦其獨立傾向加劇,可能成為美俄直接對抗的焦點。
格陵蘭島
當前的對抗早已超越傳統軍事摩擦,2025年1月,俄羅斯“北極-M”衛星系統遭黑客攻擊導致北方艦隊通信中斷,美軍隨即部署激光反衛星系統反擊,而雙方在此各自部署的200枚戰略導彈,更形成了“一小時互毀”的恐怖平衡。
圖源網絡
杜金的預言并非空穴來風,俄烏沖突消耗了俄羅斯大量資源,急需通過北極航道掌控未來經濟命脈,同時打破北約“北擴”圍堵。
圖源網絡
而美國《2024北極戰略》明確將北極視為“北方后院”,絕不容忍俄羅斯在此擴張,這種結構性矛盾使得北極成為“冰層下的火藥桶”,只需一點火星就可以引爆。
央視新聞報道
但杜金作為普京的意識形態推手,其言論常服務于戰略敘事,比方說,他曾在俄烏戰爭初期宣稱“俄羅斯若失敗將引發核戰”,實際上就是為國內動員制造緊迫感。
普京
此次預言北極沖突,既可對西方形成心理威懾,也為俄羅斯北極軍事化提供“合理性”,更耐人尋味的是,他近期多次暗示美俄存在“意識形態共同點”。
俄羅斯
甚至稱“普京主義在美國已獲勝”,試圖為美俄緩和鋪路,要知道在冷戰時期,美蘇在北極的潛艇對峙也曾引發危機,但雙方最終通過《北極和平合作條約》維持了表面平衡。
圖源網絡
如今,氣候危機與資源爭奪疊加,北極的“冷對抗”更加復雜,如果大國無法重建對話機制,杜金的“預言”可能就會成為自我實現的預言。
北極
結語
杜金的警告像一面鏡子,既照出北極的戰略價值,也折射出人類面對利益時的短視,當冰層融化露出黑色的巖石,映出的不僅是資源。
北極航線
還有文明的選擇:是繼續“零和博弈”,還是在“地球最后一片凈土”上書寫合作?答案,或許比預言更重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