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幾乎很難想象我們的汽車工業起步竟然是一套“落后技術”打的基礎。二汽總工程師陳祖濤提到蘇聯對我國汽車廠的援建時說:他們給的技術都是美國30年代“淘汰”下來的!
這種“淘汰”下來的技術是怎么在我國化腐朽為神奇,還建立出這么大的汽車工業體系的?蘇聯為什么要給我們美國“淘汰”的技術,是背后有什么隱情嗎?
敲定援助計劃
1949年12月,當時新中國成立不過兩個月,毛主席參觀斯大林汽車廠的時候,就定了想法:我們也要有這樣的汽車廠!
當時國內工業基礎幾乎為零,美國汽車每年產量達到600多萬臺,可我們連膠輪手推車的制作都生產不出來,只能望洋興嘆。
所有人都知道汽車是現代工業的重要標志之一,有了汽車的話,無論是對人們的正常出行還是各行各業的貨物運輸都非常有幫助,但我們沒有。
參觀之后,毛主席,周總理等重要領導人就在莫斯科和蘇聯展開了談話,蘇聯方面的領導人給的提議很好:我們斯大林汽車廠很好,我覺得你們也應該有一座這種綜合性的汽車制造廠,如果你們愿意,蘇聯會提供全方面的支持。
這事兒拍板就這么定下了。
1950年3月,汽車工業籌備組風風火火的成立了,籌備組主任郭力領著組員在全國各個省份進行選址考察。
當時郭力愁的不行:咱們汽車廠既然要建,首先就得靠近蘇聯,我們得方便去拿到他們給的技術還有設備,然后還得考慮建汽車用的材料,交通運輸,市場……
當時整個組幾乎是走訪了全國,最后把地方定在了長春的孟家屯。
1951年,周總理拍了拍陳祖濤的肩膀:蘇聯援建的長春第一汽車廠就交給你了,你負責全方面跟進籌備工作!
陳祖濤就這樣接下了這個艱巨的任務,成了駐蘇的首席代表,當時我們還派了600多名實習生去蘇聯學汽車制造技術,他們也成了我國汽車工業未來發展的基礎。
都是美國30年代的落后技術
1956年7月13日,中國生產不出來的汽車的這個說法徹底告破,一汽成功生產了中國第一輛解放牌卡車。
陳祖濤也跟著大家一起歡呼慶祝,但他在高興之余,看著現在的汽車生產技術也有些擔憂:蘇聯援建我們的生產線,其實是30年代從美國福特公司引進的,雖然改造了,但是技術上創新還不夠,和美國相比還是有差距的。
他得擔心其實并無道理,當時美國福特公司生產汽車的流水線技術一代又一代的革新,汽車的生產效率也跟著往上提。
蘇聯當時非常看好這套技術,就把這個技術給引進了,但是后來蘇聯忙著打仗,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顧及到這套技術,這也就導致了后續蘇聯援建我們的汽車廠是把沖壓、鑄鍛、焊接、油漆等生產工藝綜合起來的生產模式。
陳祖濤長期跟著第一線工作,所以就知道這種生產模式大體上來說不適合產品更新升級:這種生產模式好也是好,生產出來的速度快也是快,但所有生產環節都連在了一起。
我們沒有辦法單挑任何一個環節更新,要更新就得一整套的換!后面再給產品改型不知道得多花多少錢?
在陳祖濤越看越心疼的時候,國外汽車行業的發展可并沒有停步。
尤其是上世紀60年代左右,歐美等西方國家在汽車的生產研發上,技術更新的讓人眼花繚亂。
陳祖濤當時雖然在感嘆西方國家汽車生產研發技術的更新快,但也知道如果沒有蘇聯的援助,給我國汽車工業提供技術支持,又幫著培養了很多專業的汽車生產研發的人才,給了生產管理經驗,我們汽車工業的基礎也不能打的這么好。
二汽在落后中崛起
基礎打好了,我們在汽車生產領域上也開始走上自主研發跟創新的道路,一汽在摸索中完成,二汽的建設也成了期間最重要的一個里程碑。
有了一汽,國家決心把第二汽車制造廠給弄出來,當時的陳祖濤擔任的二汽總工程師,雖然有了一汽給打的基礎,但是二汽在建設和籌備的過程中挑戰也是一個接著一個的來。
陳祖濤帶著建設組員在1969年浩浩蕩蕩的就去了十堰,眾多設計師就這樣在設備簡陋的車間里面弄出了我國第一輛越野車——EQ240。
這輛越野車的背后代表著我國汽車工業在越野車領域實現了有效的突破和發展。
因為吃過了一汽產品生產環節優化不便的虧,二汽建設是讓第一汽車制造廠,南京汽車制造廠等30多家工廠,覆蓋了從設計到投產的全部環節,誰擅長哪個環節就負責哪個環節。
而且為了保證生產作業線,國家組織了558家機械廠給二汽制造了2萬多臺設備,這樣就實現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的兩手抓。
雖然這個時候的二汽身上還有早期蘇聯援建時候的影子,但是二汽也在生產的過程中逐漸擺脫對蘇聯技術的依賴,走上自主研發和創新的道路。
二汽就這樣在風風雨雨中一路走過,1975年的時候,二汽造出了2.5噸的越野車,這當時在國內簡直成了大新聞。
又過了三年,5噸的載重汽車問世,二汽旗下的產品線也越來越豐富,一直發展到2024年,東風系列的汽車在國內外賣的那叫一個火,國內同年賣出了130多萬輛,海外出口了25萬輛。
現在的東風汽車已經從最開始實驗的撿漏車間走向了全世界,搭建了新能源品牌平臺,還有產品以及資源的關鍵布局,也實現了技術創新。
一連三年,東風汽車獲得了我國車企專利創新指數的第一位,其實這個時候再把目光放到最初蘇聯援建一汽的時候,我們付出的那些艱辛和努力都是值得的。
也正是因為蘇聯當時的幫助,還有我們的堅持,才有了中國汽車工業的今天,未來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也一定會越來越好。
參考資料:
《陳祖濤:見證中國汽車工業五十年》
中國汽車工業百年往事:從仿制到彎道超車
2022-02-2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