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正在盯上年輕人,而大部分患者并不自知。
中國疾控中心在4月3日發布的科普文章中援引數據稱,中國慢性病及危險因素監測顯示,我國中青年高血壓人群,約七成以上患者不知曉自身的高血壓狀況,控制率更是不足10%。長期以來,公眾對中青年高血壓的關注明顯不足。
近年來,心腦血管疾病發病呈現年輕化趨勢。在此前國家衛健委的發布會上,專家表示,近年來,在急性心肌梗死、腦卒中發病患者的調查中,首次發病的年齡有下降趨勢。
在社交媒體上,一位96年女生分享她被診斷為腦中風的經歷;另一位40歲的男性在運動后突發心梗被送到心臟重癥監護室(CCU)。而這些患者平時自認為健康人。
根據2023年《中國中青年心腦血管健康白皮書》,在心腦血管疾病發病人群中,20至39歲的患病/高風險人群占比為44.3%,其中20歲至29歲患病/高風險人群占比已達15.3%。在這些年輕患者當中,64.4%的人未接受過醫學治療。
以高血壓為例,高血壓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首要危險因素,與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與老年患者相比,中青年患者的高血壓持續時間短,靶器官損害較少,短期(5-10年)心血管風險相對較低。對于高血壓,只有早發現、早干預、規范管理,才能降低未來的心血管疾病風險。
對此,中國疾控中心稱,由于中青年高血壓多呈“隱匿性”,早期常無明顯癥狀,加之患者發病初期往往對高血壓危害認識不足、對用藥有顧慮,導致中青年高血壓人群知曉、治療、控制率低下的問題尤為突出。
專家表示,如平時經常出現胸悶、胸痛、心悸、頭痛、呼吸困難等癥狀,可能是慢性心腦血管疾病的征兆,是身體掙扎著發出的預警信號,應引起重視。
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泛血管病中心主任張毅教授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針對中青年的心血管疾病,應注重日常檢查,并推動“心血管1.5級預防理念”,對早期心血管器官損傷的全面篩查和干預。
據介紹,心血管一級預防是指在心血管病事件發生之前,通過生活方式干預和危險因素防控措施延緩或避免臨床事件發生;心血管二級預防是指針對已經發生了心血管病事件的患者,為了預防心血管病的復發和降低死亡率所采取的措施;心血管1.5級預防,則是介于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之間的預防措施,主要針對的是已經出現心血管早期器官損傷,但尚未進展至心血管疾病的人群,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長期健康生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