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楊林宋)4月1日,曾確診患有中樞神經細胞瘤的陳玲(化名)已經順利出院,終于回到孩子們身邊。
“我還想工作,還想陪著我的孩子長大,這是我用命換來的,不希望她沒有媽媽。”一年前,來自貴州遵義的陳玲在生完二胎后被確診患有中樞神經細胞瘤,腦室里的腫瘤最大直徑竟達到8.5厘米。
3月10日,深圳大學附屬華南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杜世偉(左一)為患者陳玲進行手術。受訪者供圖
在多地醫院,陳玲得到的結論多半是:風險太大,不適合手術。直到今年2月,陳玲在當地醫院檢查時發現,腫瘤直徑已經接近10厘米。最后,陳玲和家人來到深圳大學附屬華南醫院。
“患者腦室的腫瘤體積巨大,已填滿了整個腦室。而且去年患者剛經歷完生產,身體條件較差,因此手術風險極高,所以大多醫生建議先進行放療,再考慮進一步治療。”4月3日,深圳大學附屬華南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杜世偉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患者在放療后腫瘤非但沒有縮小,反而持續增大,并伴隨腦積水、視力下降、認知能力減退等癥狀,因此,當務之急是立刻進行手術治療。
為確保手術成功,醫院神經外科聯合麻醉科、重癥監護、放射科、介入超聲科、病理科、輸血科、康復科等多學科團隊進行討論并做好預案。手術過程中,杜世偉在顯微鏡下,將患者腦表面安全區域打開一個直徑約1.5厘米的造瘺口,然后使用顯微器械一邊分離腫瘤與腦組織的界限,一邊將細小血管電凝止血。經過10個多小時的“抽絲剝繭”,成功將陳玲的腦瘤切除干凈。
杜世偉感慨,手術結束后他收到了患者家屬一封兩千多字的感謝信,直言“這就是做醫生最大的快樂”。中樞神經細胞瘤的損害是持續性的,長時間觀察或拖延治療可能導致不可逆的后果。建議患者一旦確診,應在專業評估后盡早采取積極治療,尤其是年輕患者,更應爭取最佳治療時機以保障生活質量和功能恢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