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李勇)近日,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航空制造工程學院師生代表走進駐地某部,開展國防教育實踐活動。通過沉浸式體驗軍營生活、近距離接觸現代化裝備、聆聽部隊發展故事,師生們在實踐中深化了對國防建設的理解,進一步激發了科技報國的使命感。
活動中,師生集體觀看了展現部隊光輝歷程的專題紀錄片。紀錄片以1939年9月新四軍東進部隊“江抗”西撤時,在陽澄湖畔留下的“36位傷病員”為主線,通過尋訪抗日遺址和紅色文物,采訪傷病員子女、新四軍戰士后人、著名軍史專家和黨史專家、紅色展館工作人員,生動講述了發生在蘆葦蕩里的軍民魚水、同仇敵愾、抗擊日本侵略者的真實故事,生動再現沙家浜紅色抗日烽火,謳歌人民軍隊優良作風和為人民謀幸福的不變宗旨,禮贊共產黨人舍生忘死、救亡圖存的堅定信念、及由此譜寫的一首首壯麗戰斗詩篇。觀影結束后,師生們深受觸動,紛紛表示要從革命先輩的奮斗精神中汲取力量,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在部隊官兵的引導下,師生走進榮譽長廊、生活區和訓練場,感受軍營的獨特風貌。榮譽展館內陳列的獎章、錦旗和珍貴歷史物件,無聲訴說著部隊的輝煌成就;整潔劃一的宿舍內務、官兵們嚴謹細致的作風,讓師生深刻體會到軍隊的紀律性與執行力。訓練場上,官兵們演示了戰術訓練課目,并展示了智能化作戰系統的模擬演練,師生們直觀感受到科技強軍帶來的戰斗力提升。
活動特別設置了裝備互動環節,師生們近距離觀摩多型現役主戰裝備,并在官兵指導下參與模擬操作體驗。通過觸摸裝備細節、了解技術原理,師生們對國防科技創新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認識。一名同學不禁發出感慨:“站在這些大國重器面前,我更加明白了‘國之重器,肩扛使命’的含義。”
此次活動中,學院領導與部隊相關負責人還就深化國防教育合作達成共識,未來將推動“軍地資源共享”“國防教育實踐基地共建”等常態化機制,探索人才培養與國防需求融合的新路徑。相關負責人表示:“青年學子是科技強軍的未來力量,希望通過這樣的交流,讓更多年輕人帶著家國情懷投身科研事業。”
活動結束后,師生們紛紛表示,這堂“行走的國防思政教育課”讓書本上的理論化為真實可感的信念。這場跨越校園與軍營的對話,已在年輕學子心中播下強軍報國的火種,等待在未來的科研征途中綻放光芒。
責任編輯:劉旸 審核:楊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報料關注西北信息報微信公眾號(xbxxbwx)留言或加編輯微信號:y609235490 投稿郵箱:xbxxbxmt@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