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解鎖新物種了!”江蘇一位女釣友野外釣到兩條銀光閃閃的魚,興奮地拍視頻發到網上。
沒想到評論區網友炸鍋了——有人驚呼“長江刀魚!你攤上大事了!”還有網友稱,這魚“很刑”,你還敢發網上?
到底是啥“新物種”?讓網友們發出“很刑”的聲音。
2025年3月30日,江蘇一位女性釣友(網名“0625”)在網絡上發視頻稱:“釣魚解鎖新物種,好好看。”
在這位女子發的一段視頻中,兩條和“白條魚”長得很相似的小魚,被放在一個白色的塑料盆里面,兩條魚個體不大,和釣魚人最熟悉的白條魚大小差不多。
這就是女子口中的“新物種”。
但圍觀的網友看后卻發出呼聲:“完了,長江刀魚,夠‘刑’。”
長江刀魚是保護魚類,不可捕撈,垂釣自然也不行。但女子釣到的這兩條魚,真是網友們口中的“長江刀魚”嗎?
還有一位網友稱:“長江刀魚嗎?這下好了,夠你吃三年免費餐了。”
刀魚自然“很刑”,但刀魚也分很多種,比如江刀、湖刀、河刀等。女子釣到的這兩條魚,仔細觀察后發現和刀魚的形狀相似,但沒有經過鑒定,只能算是“疑似刀魚”。
正是因為這個外形很像,讓不少吃瓜網友一致驚呼“很刑”,事實上真是如此嗎?
真相是不是這樣,吃瓜網友說了可不算。
畢竟,真正認識刀魚的人,估計沒幾個。只有在長江邊長大的人,估計才見過真正的“江刀”。
看到有人說這魚“很刑”,一位江蘇網友表示:“這個叫毛刀魚,不怎么值錢,跟餐條差不多。”
一位浙江老鄉也回復稱:“這不是叫梅鱭魚嗎,太湖里成噸拉起曬干。”
另一位浙江網友則表示:“這是‘雞毛鲓子’,我們溫州這邊的叫法,老家河里一撈一麻袋。”
江蘇一位網友也表示,自家那邊有“雞毛鲓”的說法。
看來,每個地方的網友,對這種魚的叫法不完全一樣。但幾乎可以肯定的是,女子釣到的這兩條魚,不可能是傳說中好幾千塊一斤的“江刀”。
鑒定這種魚,咱不是專家,前面那些跟著起哄稱“很刑”的網友,大概率也是半瓶咣當,并沒有見過刀魚,他們只是信口開河、隨意說笑。
在評論區,不少江浙一帶的網友,都叫這種魚為“毛刀魚”。甚至有網友稱:這種魚已經爛大街了,在淡水、咸水交界的地方,多如牛毛。
雖然名字里都帶有“刀”字,但它們在網友們口中的說法幾乎相同:數量太多了,河里一撈一麻袋。
對此,一位江蘇網友很形象地說道:“和人一樣,這個刀魚,和江里的刀魚同樣都是刀魚,但是出身不同,身價天差地別。”
其實,刀魚有很多稱呼,江刀、湖刀、毛刀、海刀等等,叫法讓人眼花繚亂,真正能分清楚的網友,估計少之又少。
江刀一直都是頂流,所謂的“長江三鮮”說的就是江刀,巔峰時賣到上萬元一斤,而湖刀、河刀(比如浙江人說的“雞毛鲓子”),則一文不值,多如牛毛。
下面就來說說這幾種刀魚的區別:
1、江刀: 真正的長江刀魚學名長頜鱭,是洄游型魚類。每年春季它們從東海逆流而上,穿越 1400公里來到長江產卵。不過,自長江禁漁后,江刀已經成了保護魚類,禁止捕撈。
所以,誰再說自己釣到了“江刀”,那可真是“很刑”。
2. 湖刀:與江刀不同,湖刀(學名湖鱭)通常選擇在太湖、洪澤湖等淡水湖泊里安家。它們不需要洄游,終生以浮游生物為食,體型普遍較小(常見 10-20 厘米)。雖然鮮味稍遜,但是產量很高,在江浙地區很常見。
3. 河刀:河刀其實是洄游型刀魚的幼魚階段,當江刀幼苗順流而下進入河口咸淡水區域時,就變成了河刀。
河刀在一些地方的內河中也比較常見,甚至在內陸地區,比如河南的賈魯河、安徽阜陽的泉河,曾有釣友釣獲過河刀。
其中在泉河中還發現過成群的“河刀”。
隨著生長,河刀可能會逐漸向海洋遷徙,這個時候它們又會變為 "海刀"。
在浙江、江蘇等地,這些在內河中發現的“刀魚”,北方地區的網友由于沒有見過,都以為是長江刀魚,其實它們很常見,一般被稱為“毛刀子”、“雞毛鲓子”,這些魚數量太多,和北方地區的餐條沒啥兩樣,一般在幾塊到幾十塊一斤不等。
此次江蘇這位女子在野外釣到的“疑似刀魚”,正是毛刀魚。雖然有網友稱“很刑”,但其實它們并不值錢。
不過網友們的這種魚類保護意識相當強,這是一件好事。隨著長江禁漁的進行,估計再過幾年,長江的刀魚也會像“雞毛鲓子”一樣,遍地開花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