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從記事起就沒見過姥爺,據(jù)說家里唯一的一張姥爺?shù)恼掌裨诹怂囊鹿谮@铮詪寢屢膊恢浪L得什么樣子——媽媽1947年出生,姥爺1948年參軍,1952年入朝,1953年犧牲,時年22歲。
姥爺參軍時只有17歲,按現(xiàn)在的說法還是個半大孩子,可他當(dāng)時已經(jīng)是一個孩子的爹了——姥娘是個童養(yǎng)媳,比姥爺大,把他當(dāng)?shù)艿堋资旰螅赀~的姥娘經(jīng)常到村里姥爺?shù)囊鹿谮8浇D(zhuǎn)悠,也不知在想些什么,據(jù)說她一直保存著一枚姥爺?shù)挠≌拢钡嚼涯锶ナ溃矝]人見過姥爺?shù)挠≌碌降资莻€什么樣子。
據(jù)姥爺兒時的伙伴講,當(dāng)時他們是勸姥爺不要去當(dāng)兵,姥爺不聽,非要去——他為什么去當(dāng)兵?他在心里是怎么想的?沒人知道。那個時候,我的老姥爺也就是姥爺?shù)牡莻€熟皮匠,日子不算富裕但也是過得去,他為什么要去當(dāng)兵呢?
媽媽生前經(jīng)常念叨說據(jù)說姥爺臨走時還抱過她,還親了她一口,說這話時媽媽的心里應(yīng)該是溫暖的,那個她從來沒見過卻給了她生命的姥爺其實一直活在她的想象里,很親切很溫暖。
就這樣,我的17歲的姥爺在1948年的12月的某一天義無反顧地離開了家鄉(xiāng),穿上軍裝扛上槍走向槍林彈雨的戰(zhàn)場。
我曾經(jīng)不止一次的用各種方式搜索著姥爺?shù)淖阚E,但總是對不上,姥爺加入的隊伍是當(dāng)時的華野七縱,也就是后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5軍。但從華野七縱的資料來看,華野七縱是從1947年的8月份才劃歸東線兵團也就是后來的山東兵團指揮的,于48年的6月份就已經(jīng)離開了膠東一路向西向南,后來參加了淮海戰(zhàn)役。而姥爺?shù)牧沂孔C書上很明確的寫著他是在1948年的12月份參軍的,莫不是證書記錯了?也是有可能的,因為他的烈士證曾經(jīng)丟失過,現(xiàn)在的烈士證是83年補發(fā)的,信息填寫的疏忽是存在的。我覺得姥爺參軍的時間應(yīng)該是在1947年的12月份到1948年的6月份之間,因為華野七縱本不屬于膠東的部隊,只有在這個時間段才在膠東轉(zhuǎn)戰(zhàn)過,姥爺也只有在這個時間段里參軍才會成為華野七縱的一名戰(zhàn)士。
總之,我17歲的青春年少的姥爺就在那個懵懵懂懂的年紀離開了家,離開了他剛滿一歲的女兒和家人,一路在槍林彈雨中走過淮海參加過渡江戰(zhàn)役打過上海走過南京又走過福建,一路上趟過尸山血海,最終在1952年的9月跟隨著皮定均軍長的24軍(1952年,25軍番號撤銷,74師劃歸24軍編制)走向了那個叫做朝鮮的國度,這一去,就是永生。
姥爺在朝鮮的經(jīng)歷我們一無所知,只能跟隨著24軍74師222團的戰(zhàn)斗足跡來猜測。因為我們不知道姥爺究竟是在1953年的哪個時間犧牲,沒有具體月份沒有具體日期,所以他究竟參加了哪些戰(zhàn)斗我們也無從查詢,他在哪兒犧牲的?怎么犧牲的?埋葬在哪兒?我們統(tǒng)統(tǒng)不知道,作為他的唯一的后人,我們竟然不知道哪兒才是他的埋骨之地,陸游說:家祭無忘告乃翁。可我們卻不知到哪兒去“告乃翁”。
我有時在想,再過多少年,我們也會死去,那個時候,他在這個世上就再也沒有親人了,也再沒有人知道他的名字和念叨起他了——我不敢奢望我們的下一代或者下下一代會記得他們有一個埋骨他鄉(xiāng)的先人。
姥爺是個窮人家的孩子,恐怕一輩子也沒有過出國逛逛的想法,他自己恐怕也沒想到會以這種方式完成了他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出國游,把自己留在了那個異國他鄉(xiāng)——他只是個普通的不能普通的兵,沒干過驚天動地的大事,也沒有什么英雄壯舉,他只是盡了一個兵該盡的義務(wù):走,往前走;沖,往前沖;打,往前打——血流盡了,他的任務(wù)也就結(jié)束了,他的本分也就完美了……
時至清明,以此小文,祭奠我的姥爺。姥爺1931年生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