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國《紐約時報》一則消息震撼世界:特斯拉CEO馬斯克將聽取“對華作戰計劃的絕密簡報”。此消息瞬間引發全球關注,也讓美國內部的種種矛盾與復雜博弈浮出水面。
特朗普(資料圖)
消息傳出當晚,白宮、五角大樓和馬斯克本人紛紛出面“滅火”。特朗普在記者會上斥責該報道“完全虛假”,還著重強調“美國不想與中國發生任何潛在戰爭”。然而,事情遠沒有這么簡單。據《紐約時報》進一步披露,馬斯克原定與美國防長赫格塞思會面的主題,從“對華作戰計劃”緊急調整為“政府效率與創新”。會面結束后,雙方對討論內容守口如瓶。特朗普更是罕見地表示,馬斯克在中國有業務,不應接觸敏感信息。這一系列操作,無疑讓這場風波充滿了疑點。
特朗普的表態,被不少媒體解讀為美國政府內部對華策略存在分歧。從實際情況來看,這種分歧確實存在。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承擔了全球40%的產能,一旦中美關系因軍事沖突升級,包括特斯拉在內的眾多硅谷巨頭必然會遭受巨大損失。美國多方人士早已發出警告,點明經濟層面的深度交融使得軍事沖突的代價難以承受。這背后反映出鷹派主張強化軍事威懾,而務實派則擔憂經濟脫鉤帶來的嚴重后果。特朗普的“不戰論”,看似矛盾,實則是一種“軟硬兼施”的策略,既想通過軍事部署和科技競爭對華施壓,又要避免直接沖突造成兩敗俱傷。
特朗普(資料圖)
盡管特朗普否認有對華作戰計劃,但美國在軍事方面的動作卻從未停止。美國2024財年國防預算高達8860億美元,除了給“印太司令部”的常規撥款,還專門批準600億美元用于所謂的“印太威懾”。我國國防部也多次指出,美國“渲染中國威脅已無可救藥”,其言行不一的做法,充分暴露了其遏制中國發展的戰略意圖。
在這一事件發酵的同時,不得不讓人聯想到此前白宮發生的“泄密門”事件。當地時間2025年3月15日,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思在加密通訊軟件Signal的“胡塞PC小組”群聊中,發送了空襲也門的詳細計劃,包括打擊目標、武器配置及精確時間表。而《大西洋》月刊總編輯戈德堡意外被拉入群聊,目睹了這一切。消息曝光后,白宮陷入輿論漩渦。雖然相關官員極力辯解,稱未發送機密材料,但戈德堡公開的完整群聊截圖顯示,美政府高官不僅討論了攻擊優先級和武器參數,還實時更新戰場動態。
這起“泄密門”事件引發了美國兩黨批評。民主黨要求徹查并解職涉事官員,認為這是對國家安全的嚴重威脅;共和黨則將責任歸咎于“技術漏洞”。但無論如何,此次事件都暴露了白宮在信息安全管理上的漏洞。Signal已成為特朗普政府日常討論政策的平臺,可它存在諸多安全風險,五角大樓此前也曾警告禁止使用其傳輸機密,然而美國高官們依舊我行我素。
特朗普(資料圖)
回到“對華作戰計劃”傳聞,假如真有這樣一份計劃,卻出現可能被泄露的情況,其背后的“內鬼”問題不得不讓人深思。特朗普此前就曾懷疑身邊人,比如妻子梅拉尼婭、女婿庫什納,是向FBI泄密海湖莊園機密文件的“內鬼”。在對華事務如此敏感的時刻,若真有“內鬼”,后果不堪設想。
與此同時,中美外交層面也有新動態。3月21日,我國外交部證實美參議員戴恩斯訪華。戴恩斯此行或許是為特朗普訪問中國鋪路,外媒猜測其可能涉及芬太尼問題、貿易逆差,以及臺海、南海等敏感議題。中方雖歡迎對話,但堅決不接受美方的“預設條件”。戴恩斯訪華與“馬斯克事件”,都反映出當下中美關系中謹慎的外交試探與激烈的戰略博弈并存的局面,也凸顯出美國在面對中國時“既恐懼又無可奈何”的矛盾心態。
在復雜的國際形勢下,中國必須保持高度警惕。美國在軍事、貿易、科技等多領域小動作不斷,即使在外交上釋放一些緩和信號,也不能放松戒備。中國應繼續堅定維護自身主權和發展利益,積極推動國際合作,在氣候變化、反恐、公共衛生等全球性問題上,尋求與美國的共同利益點,通過對話協商管控分歧,穩步推進國際關系朝著更加公平、合理、穩定的方向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