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上方的“關注”按鈕,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1954年4月,朝鮮戰場上激戰正酣。
此時,麥克阿瑟被杜魯門解職,由李奇微將軍接任“聯合國軍”總司令一職。
雖然李奇微遠比目空一切的麥克阿瑟來得更加務實,也更加難纏,但是面對志愿軍的坑道工事,李奇微同樣一籌莫展。
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五星上將布萊德雷在這一時期絕望地表示:
李奇微至少要花20年的時間才能推進到鴨綠江邊。
最終,談判桌成為中美兩國聚焦的新大陸。
可是,有一個人卻生怕中美停戰和談,并千方百計企圖阻止談判的進程,這個人就是時任南朝鮮領導人李承晚。
李承晚與麥克阿瑟
李承晚已經年過古稀,一心想立下統一朝鮮半島的不世之功。
他并不清楚戰場的實際情況,一廂情愿地認為只要打下去,自己依靠西方國家的先進武器就一定能夠實現目的。
為此,作為美國傀儡的他居然違抗主人的意志,堅持與志愿軍血戰到底。
毛主席眼看李承晚不老實,背后不斷搞小動作阻撓中美談判,于是調集1100門各色重炮,向志愿軍下達攻擊命令,并直言打到李承晚服氣為止。
美國人開始在朝鮮服軟
朝鮮戰爭自1950年6月25日打響,至1951年6月這一年中,戰線經歷了多次拉扯。
起初,金日成領導的北朝鮮軍隊勢如破竹,很快打下了南韓的大片領土,將李承晚政權緊密壓縮在釜山一帶,眼看就要取得統一戰爭的全勝。
就在這時,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發兵朝鮮,麥克阿瑟出人意料選擇在仁川港登陸,一舉切斷了北朝鮮軍隊的后勤補給,戰場攻守態勢瞬間逆轉。
南朝鮮軍隊在“聯合國軍”的庇護下一下子支棱起來,并反過來包圍殲滅了北朝鮮的主力部隊,金日成一下子兵敗如山倒。
至當年的10月1日,聯合國軍推過北緯三十八度線反攻北朝鮮。
由于在釜山地區主力遭到圍殲,這時金正日手頭已經沒有可以進行有效防御的兵力,他迫不得已向蘇聯和中國緊急求援。
主席在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后,以“唇亡齒寒”的道理統一了高層的意志,隨即提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總號召,由彭德懷元帥掛帥,派遣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參戰。
1950年10月19日這一天,第一批入朝部隊“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給北朝鮮軍民帶去了勝利的曙光。
經過半年多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中國人民志愿軍成功反推戰線,將“聯合國軍”趕回到了“三八線”以南的故地。
原本還叫囂著讓美國大兵回家過圣誕節的麥克阿瑟,此時顯然已經黔驢技窮,除了在輿論上逞口舌之快以外,他幾乎在戰場上拿不出有效的對策來反擊志愿軍。
美軍深陷朝鮮戰場的泥淖之中,甚至已經嚴重影響到了杜魯門總統的選票,忍無可忍之下杜魯門撤換了麥克阿瑟,任命第八集團軍司令官李奇微接任“聯合國軍”總司令一職。
李奇微
可惜的是,杜魯門最終還是在連任選舉中被麥克阿瑟拖了后腿,痛失總統寶座。
然而,李奇微雖然在戰場上比麥克阿瑟頭腦清醒許多,但是面對中國人民志愿軍的神出鬼沒確實也沒轍。
他雖然洞察到了志愿軍后勤供應困難的劣勢,但仍舊在戰場上損兵折將。
漸漸地,他和美國政府都意識到,中國軍人不是輕易能夠戰勝的,與其深陷在遠東的戰爭泥淖之中,還不如在談判桌上挽回一些體面。
正所謂“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是政治的極端呈現”,如今既然走極端走不通,冷靜下來的美國人決心服軟,回到談判桌上與中國人停戰和談。
李承晚的小心思
可是,美國人這一態度的轉變卻令一個人如坐針氈,這個人就是時任“大韓民國總統”的李承晚。
李承晚
李承晚在朝鮮戰爭期間的心情真可謂是大起大落,戰爭初期自己幾乎被金日成的軍隊包了餃子,差一步就要當亡國之君。
可是隨著美國參戰,李承晚政權不僅得以茍延殘喘,而且還咸魚翻身,短時間內圍殲了北朝鮮軍隊的全部主力,大有一統朝鮮半島的趨勢,可想而知李承晚此時內心有多么的激動。
就在李承晚即將加冕“國父”桂冠的時候,中國人民志愿軍一巴掌打醒了他的美夢,還將他和盟友一股腦打回了“三八線”以南。
要知道,這些變故都是在短短一年內接二連三發生的,李承晚這個年過古稀的老人著實度過了大起大落的一年。
不過此時,他仍舊堅信美國人會替他完成統一大業,自己到時候坐等摘桃子即可。
孰料美國人已經深感力不從心,知道中國人民志愿軍是不可戰勝的,因此在態度上發生了根本性扭轉,想要開展停戰和談。
驚聞噩耗的李承晚自然不會答應,因此一旦促成和談,他將實際上成為最尷尬、也是最被動的一方。
在李承晚看來,自己年事已高,這次朝鮮戰爭幾乎可以肯定是他這輩子最接近統一朝鮮半島的機會。
一旦美國撤兵,甭說統一朝鮮半島了,自己能不能再擋住北朝鮮軍隊的進攻還是一個問題。只要金日成在一天,他就不得安生。
此外,由于他沒有上過戰場,所以不明實情的他一廂情愿地認為美軍的武器如此先進,不管怎么說優勢都在自己一方,只要堅持下去,就一定可以擊敗中國人民志愿軍和北朝鮮軍隊,所以他實在不愿意就此放棄武力統一朝鮮半島的良機。
而更為重要的一點是,在過去的一年中,朝鮮半島是主戰場,各類基礎設施已經被破壞殆盡。
反觀日本卻被美國建設成為東亞的后勤基地,經濟明顯復蘇。
顯然一旦朝鮮戰爭一結束,美國在日本與朝鮮之間做抉擇的時候,比如會首選扶持日本,那么他的“大韓民國”將一蹶不振。
因此,李承晚必須要將美國人和自己牢牢綁定在同一輛戰車上,只有這樣才能源源不斷得到美國的經濟援助和軍事支持,這兩樣東西是他維系自己統治地位的核心資源。
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李承晚決心要放手一搏,徹底攪黃中美雙方的和平談判。
于是李承晚在1951年6月17日深夜下達了一條影響深遠的命令:
釋放所有被關押的北朝鮮俘虜。
這一舉措看似充滿人道主義,似乎李承晚在主動配合和談,實際上他另有圖謀。
就在北朝鮮戰俘剛剛呼吸到自由的空氣時,他們就被強制披上了南韓軍隊的軍服。
原來,李承晚居然一夜之間,將北朝鮮2.7萬名俘虜強制改造成了南韓軍隊,并將他們運往前線去和中國人民志愿軍血拼。
李承晚這一厚顏無恥的做法既讓中國方面感到憤慨,同時也讓美國人看得目瞪口呆。
艾森豪威爾騎虎難下
新上任的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得知了李承晚背著他搞出的幺蛾子后,氣得將電話機砸碎在白宮的辦公桌上,怒斥李承晚“就是一只愚蠢的土撥鼠”。
艾森豪威爾
事實上,此前艾森豪威爾已經把自己渴望停戰的態度明確告知了李承晚。
艾森豪威爾在電話中解釋稱,按照目前的局勢,“聯合國軍”無法在短時間內取得令人欣喜的戰果,且每一次戰役,中國軍隊都能給予“聯合國軍”以巨大的殺傷。
與此同時,“聯合國軍”盟友的態度也都對持續戰爭持悲觀態度。
因此,美國與各“聯合國軍”高層經過磋商后認為只有停戰和談,才是符合各方最大化利益的方案。
這番話看似是艾森豪威爾對李承晚集團的安撫之言,實則也是最后通牒。
李承晚眼看不能駁了美國總統的面子,便以此為交換要挾艾森豪威爾漫天要價。
他提出想要停戰的前提就是美國與自己簽訂共同防御條約,同時美國不僅要駐軍韓國以提供軍事保障,同時要給予韓國軍隊武力支援。
與此同時,他還要求美國要像對待歐洲一樣對待韓國,將韓國納入到馬歇爾計劃中去,為韓國提供經濟援助。
李承晚的獅子大開口令艾森豪威爾感到十分反感,他決心先把這個頭腦發熱的盟友晾在一邊,自己專心主持與中國方面的和談。
可是偏偏就在這個緊要關頭,李承晚居然瞞著艾森豪威爾,直接把北朝鮮戰俘編入韓軍作戰,并叫囂著:
“單獨戰斗,直到取得完全的勝利!”
李承晚的這一招十分歹毒,他破壞了中美雙方剛剛簽署的戰俘遣返協定,使得美國在談判桌上一下子成為背信棄義的一方。
因此艾森豪威爾對此怒不可遏,立即下令讓李奇微趕緊把這些北朝鮮戰俘從前線救下來,務必安全運輸回后方。
李承晚的這一豪賭到底影響有多惡劣?
當時不僅美觀,整個“聯合國軍”都被他的這一手操作整得氣不打一處來。
丘吉爾更是在演講中公開指責李承晚,說他的這一行徑是對“聯合國軍”的“背叛行為”。
丘吉爾
丘吉爾甚至為了此事專門致電給艾森豪威爾,要求他一定要給李承晚施壓,必要時應勒令李承晚辭職或直接將其免職。
足見,李承晚的這一手臭棋非但沒有對中國產生威脅,反而令他飽受盟友的謾罵,活脫脫落得個里外不是人的下場。
毛主席調集重炮下狠手
眼看和談剛尤其是,李承晚如同一根攪屎棍,攪黃了中美精心熬制的一鍋湯,這令毛主席感到十分掃興。
主席經歷過多次談判,深知談判桌上主要還是靠戰績說話。
眼看現在李承晚不服氣,主席決定下血本打一回美國人的傀儡,讓李承晚清醒起來,認清形勢。
興思及此,主席立即給志愿軍司令部發去電報,給彭德懷總司令送去兩條指令:
其一,停止和談,轉入作戰。
其二,重點打擊南朝鮮軍隊,再殲偽軍萬余人極為必要。
此外,主席貼心提示,如果“聯合國軍”不介入戰斗,志愿軍也不要傷及無辜,這一次戰役的主要目標,是要打到李承晚徹底服氣為止。
得到主席指示的彭總迅速行動起來,開始研究制定“金城戰役”。
為了打好這一仗,主席大筆一揮,幫著彭老總調集82毫米口徑以上各色火炮1100門,準備對南朝鮮軍隊據守的金城實施全覆蓋飽和式轟炸。
1951年7月13日晚上9時,志愿軍萬炮齊發,短短28分鐘的轟炸,我軍向南韓軍隊的陣地上傾瀉了驚人的1900噸的彈藥。
其中甚至包括兩個喀秋莎火箭炮師,火力全開,霎時間南朝鮮陣地陷入一片火海,90%的地面障礙被掃清。
炮火洗地之后,志愿軍戰士立即發起沖鋒,一個小時不到,南朝鮮守軍征陣地被我軍全部占領。
美聯社記者愛德華茲作為這場戰役的親歷者,在他發回的戰報中是這樣描述戰斗場面的:
朝鮮戰爭開展以來,共軍從未動用過如此驚人的炮火,其火力強度幾乎與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時蘇聯的火力旗鼓相當。
共軍的步兵排山倒海而來,他們無處不在,他們無堅不摧。
可憐的南韓士兵徹底失去了反抗的勇氣,后方戰地醫院里躺滿了南朝鮮軍隊的傷員。這不是一場戰爭,這是南朝鮮軍隊單方面的一次大潰敗。
最終,中國人民志愿軍取得了“金城戰役”的全勝,南朝軍隊一戰損失了5.3萬人。
美國人和韓國人不知道的是,中國人民志愿軍之所以能夠擁有如此驚人的火力,實際上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一方面國內百姓勒緊褲腰帶過日子,為志愿軍籌集軍費,從而得以向蘇聯進口先進火炮。
另一方面,大量年輕戰士不辭辛勞,從頭開始學習炮兵技術,并在掌握火炮技術后義無反顧踏上朝鮮戰場。
他們中的許多人都犧牲在了長津湖、上甘嶺等戰役中。
因此,到了抗美援朝戰爭后期,中國人民志愿軍已經擁有了一支飽經戰火淬煉的強大炮兵部隊。
“金城戰役”的慘敗徹底扼殺了李承晚最后的一點幻想,他已經無力再戰,只得灰溜溜地跑去向艾森豪威爾求助。
中國出手幫忙教訓自己這個不聽話的小弟,美國對此感到有些尷尬,也間接讓艾森豪威爾下定決心不能再打了。
結語
最終,1953年7月27日這一天,《朝鮮停戰協定》正式簽訂,新中國打贏了艱苦卓絕的立國之戰。
偉大的中國軍人用血肉之軀抵擋住了美國人的鋼鐵洪流,再一次向全世界證明了中國軍人的熱血與骨氣。誠如李奇微所說的那樣:
“中國軍人,是我見過的單兵素質最高的軍人。”
參考文獻:
①【美】馬修·邦克·李奇微著,王宇欣譯:《李奇微回憶錄》,北京:新華出版社,2013年。
②王樹增:《朝鮮戰爭》,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