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亞洲周刊》2017年2月19日報道,美國在1988年強行拆卸臺灣核武設施,使臺灣長達19年的核武發展告終,關鍵人物是替美國中情局當臥底的時任“中科院核研所”副所長張憲義。他的行動改變了兩岸軍力均勢,引發歷史巨大爭議。有人認為他是叛徒,也有人認為他是英雄。前“國安會秘書長”康寧祥在其回憶錄《臺灣,打拼》一書中,對臺灣發展核武的過程有很深入的敘述。“不要小看臺灣,臺灣確實有能力發展核武,當年有能力,現在也有能力。”康寧祥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
IDF戰斗機(資料圖)
張憲義1945年出生于海南海口,后隨父母遷居臺灣。在臺灣,他憑借過人的數理天賦,考入臺北陸軍理工學院物理系。1965年畢業后,被調入中山科學院籌備處,參與臺灣早期核武研發的“新竹計劃”,從此踏上與核武相關的道路。
彼時的臺灣,在美國核保護傘下,妄圖發展自身核力量。蔣經國主導的“國防自主”戰略,急切需要核技術人才,張憲義這樣的專業人士便成為重點培養對象。1968年,他成為“桃園計劃”核心成員,負責通過重水反應堆提煉武器級鈾235 ,逐漸掌握臺灣核武計劃的關鍵技術與機密。據臺灣“中科院”解密檔案,1972年他提出“通過钚元素生產加速核彈研發”的方案,被蔣經國親自批示為“國寶級人才”。
轉折發生在1969年,張憲義赴美攻讀核工程博士。在美國田納西大學期間,他開始接觸美國反核人士。1979年,當他向“氫彈之父”泰勒請教氫彈穩定程序時,泰勒那句“核武器的真正價值,在于它永遠不被使用”,如同一顆種子,在張憲義心中悄然種下懷疑的根。
1982年,美國中央情報局(CIA)正式啟動對張憲義的策反行動。代號“鼴鼠”的計劃由中情局東亞分局局長親自指揮,情報人員通過臺灣核燃料采購渠道與張憲義建立聯系。此后,張憲義開始向美方提供臺灣核武研發的核心情報,包括向南非秘密采購鈾礦石的“黑潮行動”、李登輝主持的核武進度匯報會紀要、反應堆冷卻系統技術參數以及核彈頭小型化設計藍圖等。1984年,張憲義赴美參加國際核能會議期間,中情局對他進行了為期三天的測謊試驗與心理評估。面對“是否愿意為阻止核擴散犧牲一切”的提問,他給出令情報官員動容的回答,也進一步獲得了中情局的信任。
張憲義(資料圖)
真正促使張憲義下定決心的,是1986年的切爾諾貝利核事故。這場災難造成數萬人死亡,讓張憲義深刻質疑核武器的意義。而中情局適時提供的《核冬天理論報告》,更讓他堅信臺灣的核武計劃一旦曝光,將引發兩岸核對抗,最終導致玉石俱焚的悲慘結局。
1987年11月,張憲義以洽談核燃料更換為由申請赴美,中情局為他偽造了加拿大護照,并安排其妻女以旅游名義先行抵達日本。1988年1月9日,張憲義攜帶17公斤核武機密文件,從臺北松山機場出發,經香港轉機時驚險萬分,他在機場書店購買的《蔣經國傳》中,暗藏著與中情局接頭的密碼。三天后,張憲義在中情局特工保護下現身美國國會,揭露臺灣核武計劃已進入最后階段,IDF戰斗機已完成核彈掛載測試,甚至計劃對大陸沿海城市實施“先發制人”打擊。他提供的衛星照片顯示,新竹核研所地下掩體中,已組裝好的兩枚核彈頭正等待裝載。
這一證詞驚訝全球。1月15日,美國聯合國際原子能機構組成40人調查組,突襲臺灣“中科院”核研所。在重水反應堆控制室,調查人員發現了張憲義提到的“濃縮鈾生產日志”,記錄顯示臺灣已提煉出21公斤武器級鈾235,足以制造兩枚核彈。現場指揮官后來在報告中稱,如果再晚三個月,臺海局勢將徹底失控。
張憲義(資料圖)
張憲義叛逃后,臺灣當局陷入恐慌。參謀總長郝柏村緊急召開軍事會議,命令封鎖所有出入境口岸,并對核研所相關人員展開大清洗。據臺灣《聯合報》當年報道,共有127名科研人員被約談,3名核心成員“意外失蹤”。臺灣軍方以“通敵叛國罪”判處張憲義無期徒刑,缺席審判的判決書稱其“罪不可赦”。
然而,國際社會的反應卻呈現出不同的聲音。美國裁軍協會稱張憲義為“和平英雄”,認為他的行動阻止了一場可能的核災難。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也曾評價,在冷戰的鐵幕下,張憲義的勇氣改變了歷史的軌跡。20世紀90年代中期,隨著臺海局勢緩和,美國解除了對張憲義的保護。他化名“約翰·張”,進入愛達荷國家實驗室從事核能和平利用研究,參與了多項國際原子能機構的防擴散項目。2013年退休時,實驗室主任評價他“用半生贖罪,為全球核安全作出了貢獻” 。2016年,張憲義接受臺灣“中研院”訪問時,披露臺灣曾計劃在1990年前后,利用潛艇搭載核彈攻擊上海,這一言論再次引發兩岸震動。
如今回看,張憲義的行為充滿爭議。有人認為他背叛了臺灣當局,是“叛徒”;但也有人覺得他阻止了兩岸可能爆發的核沖突,是維護和平的“英雄”。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臺灣核武計劃的夭折,避免了兩岸陷入核軍備競賽的危險境地,對維護地區和平穩定有著不可忽視的意義。無論如何,張憲義事件都給世人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在核武時代,如何抉擇才能真正守護和平,這是全人類都需要面對的課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