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古代被稱為“青天”的人,大部分人的腦海中想到的一定是包拯“包青天”,畢竟他的名號實在太響亮了。
其實除了包拯,我國歷史上還有好幾位“青天”,就比如狄仁杰“狄青天”、海剛峰“海青天”……
這些“青天”大人都是什么結局?他們一輩子活了多少歲?
“青天”指的就是晴朗的天,萬里無云的天。在古人心中,皇帝就是天上的太陽,而那些不好的官員就是天空中的云彩,他們時常會遮住太陽,讓全天下陷入黑暗污濁之中。
而那些好的官員,就從來不會做這種事,清官在世,就仿佛全天下都明亮了許多。
因此,那些以清廉公正出名的官員,便會被人稱為“青天大老爺”,“包青天”之名也由此而來。如果要這么說的話,包拯其實并非第一個“青天”,第一個“青天大老爺”,應該是唐朝武則天時期的狄仁杰。
狄仁杰,字懷英,唐朝宰相,武則天在位時期最信任的宰相。他擔任大理寺丞期間,也曾多次破獲大案,為百姓做主。
狄仁杰剛接手大理寺的時候,發現前幾任大理寺官員全是無能之輩,大理寺積壓了大量的案件沒有處理。
于是,狄仁杰剛一上任,便讓手下將所有的積壓案件全部找出來,他要“為民做主”。在一年的時間內,狄仁杰將這些年的積壓案件全部解決,涉案人員多達一萬七千人。
雖然涉及的人非常多,但是并無一人認為狄仁杰辦的案有問題,沒有人前來翻案。
而且狄仁杰在辦案之時,根本不管對方是平民還是貴族,全都一視同仁,即使是高官貴族犯法,狄仁杰也不會放過他們,必然嚴懲不貸。
那些經常欺負百姓的紈绔子弟,即便有家族勢力的保護,也依然難逃罪責。
狄仁杰很會辦案,從來不會徇私偏袒,因此百姓都稱狄仁杰為“狄青天”。
狄仁杰曾在李氏唐朝任職,但卻不得重用。武則天上臺之后,狄仁杰的出色政績被發現,武則天將他提拔到了京城擔任大理寺丞。
但是由于狄仁杰在辦案時招惹了權貴,武則天不得不將他貶出去避避風頭。等風頭過去之后,狄仁杰被拜為宰相,在長安做官直至死去,享年71歲。
北宋宋仁宗時期的包拯,字希仁,包青天的故事想必沒有人不知道。
傳說中的包拯白天斷陽間的案子,晚上斷陰間的案子,很是忙碌。如果他不是文曲星下凡,有著超強的肉體,恐怕早就累死了。
當然,這都是民間傳說,真正的包拯并不會神仙法術。
歷史上包拯依然是以清廉公正出名,當然最出名的還是包拯的“鐵面無私”,只要是犯了罪,就別想逃了,哪怕是逃到天涯海角,哪怕是皇親國戚,也逃跑不過。
當時流行著一句話,說這世間不能私下講情的人,只有閻王爺和包拯,足以見得包拯在當時的影響。
包拯早年間便考中進士,但是因為家中父母生病,便放棄了外出做官,選擇留在家里照顧父母。
而在包拯的父母都去世之后,他又在墳前守孝多年,快四十歲的時候才出門當。之后他一路暢通,被宋仁宗賞識,坐進了開封府,一直到去世,享年六十四歲。
除了“包青天”,宋朝還有一位“寇青天”,他的名氣也不小,只不過沒有包拯這么大就是了。
寇準是宋朝初期的一位官員,他深得宋真宗的喜愛,但是卻從未做過宰相。其實宋真宗也想讓他做宰相的,但是寇準的性格太正直,沒有做宰相的“資質”。
不過也正是因為寇準的正直,他在辦案時得心應手,就算是那些開國功臣,他也不放在眼里。
而且寇準不光是自己認真辦案,就連別人辦的案,他也要插上一手。曾有官員貪墨巨款,卻只是受了杖刑,寇準當著皇上的面說出這件事,皇上馬上下令讓寇準重辦此案。
寇準的鐵面無私以及熱心腸,讓他成為了很多人心中的“偶像”,尤其是那些被欺壓的百姓,更是將寇準稱為“寇青天”。
寇準這種不懼強權的性格,肯定會讓那些權貴不開心,平日里有宋真宗保護他還好,但是宋真宗也有疏忽的時候。寇準在晚年被貶至雷州去世,享年六十二歲。
明成祖永樂年間的大臣況鐘,是明朝的第一個青天。但是況鐘并非什么朝中大員,他只不過是蘇州的一個知府。
蘇州這塊地方是出了名的富裕,前幾任官員來到這里后,只顧著斂財,將當地百姓的生活弄得一團糟。
而況鐘來到這里之后,一心只想著做好自己的工作,他跟狄仁杰一樣,不但整理好了前幾任留下的爛攤子,還得到了百姓的擁戴。
況鐘在蘇州任上十三年,中間有三次機會升遷,但蘇州百姓舍不得他,幾萬人聯名上書將他留了下來,直到況鐘六十一歲去世。
況鐘在蘇州的事跡很有名,他也因此成為了“中國民間三大青天”之一,其他兩位分別是包青天以及接下來要說的海青天。
明朝嘉靖時期的海瑞,曾給嘉慶皇帝上過一道有關明朝君道臣職的《治安疏》,而道疏也被稱為“天下第一疏”。
海瑞自當官以來,兩袖清風,穿粗布衣服,吃粗米雜糧,與百姓同甘共苦。
而海瑞之所以被稱為“青天”,并不是因為他善于斷案,而是因為他在實行新政時,不懼權貴,將大地主強占的土地又還給了百姓。
不但緩解了土地兼并的情況,還使得百姓安居樂業。
明神宗萬歷年間,海瑞擔任右都御史,皇上想重用他,群臣都不愿意,因為他鐵面無私,如果他被重用,官員們都沒好日子過了。
最終,海瑞病逝于南京,享年七十三歲。好友王用汲以及南京百姓自愿為其辦理喪事,全南京的百姓都來為他送葬。
明朝末年的袁可立“袁青天”,一生歷經四位皇帝,做官剛正不阿,而且敢于站出來代表百姓,幫助百姓解決不平之事,深得百姓愛戴。
而他的一生又過于操勞,七十歲時病逝于任上。
而且袁可立還是一位抗擊后金的名將,有關他的史書和岳飛的傳記一樣,在清朝被視為不可讀之物。
清朝雖然是滿人的天下,但也有“青天”,不過由于“青天”的數量太多,含金量也遠不如前幾位“青天”,不過這些官員也有可取之處。
就比如說康熙年間的于成龍,他擔任兩江總督時,依然每天粗茶淡飯,但是在辦案時,卻絕不含糊。康熙皇帝曾親自夸獎他。
正因為于成龍的鐵面無私,當地百姓就給他取了一個“于青天”的稱號。
由于過度操勞,于成龍在南京任上逝世,年僅六十八歲。康熙認為他勞苦功高,親自為他寫了墓志銘。
于成龍只是康熙一朝的清官能臣代表,剩下的還有湯斌“湯青天”,他活到了六十歲;彭鵬“彭青天”活到了六十七歲;施世綸“施青天”活到了六十三歲。
這四位“青天”都是康熙一朝的官員,也都是鐵面無私的辦案能手,都被當地的百姓稱為“青天”,而他們也都能善終。
但是自康熙之后,雍正一朝沒有“青天”,因為全都被迫當了“清官”。
而在乾隆一朝,官場吏治逐漸崩壞,史無前例的黑暗官場降臨,封建王朝再無可稱“青天”之人。
我們可以發現,這十位“青天”有著很明顯的共同點,就比如他們都擅長斷案,都能為民做主,都使得百姓過上了好日子……
只要是能為百姓做事的好官,百姓是不會忘了他的。
但是如果這些“青天”背后沒有皇帝的支持,恐怕他們早就被權貴解決掉了。
就算他們能繼續當官,也必不能善終,想要在封建官場中當“青天”,可不是一個人能做到的事,也不是靠著自己的善良就能做到的事。
僅憑個人內心的善良,只能在短時間內做“青天”,想要一輩子做“青天大老爺”,可離不開當權者的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